日历屋
万年历

地球

2021/6/7 10:37:48
万年历日历:地球知识
地球知识
地球公转一周多少天

地球公转像地球自转一样,有独特的规律性,有2个明显的周期,分别是回归年和恒星年。有些朋友想了解地球公转的相关知识,那么,大家知道地球公转一周多少天?地球公转一周是几天?接下去请大家收藏好小编精心准备的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地球公转一周多少天

地球公转一周大概是一年。365天5时58分56秒--太阳年(回归年),365天6时9分10秒--恒星年。

在地球公转的过程中存在两个明显周期,分别为回归年和恒星年。回归年是指太阳连续两次通过春分点的时间间隔,即太阳中心自西向东沿黄道从春分点到春分点所经历的时间,又称为太阳年。1回归年为365.2422日,即365天5小时48分46秒。这是根据121个回归年的平均值计算出来的结果。

恒星年是地球公转的真正周期,在一个恒星年期间,在太阳上看,地球中心从天空中的某一点出发,环绕太阳一周,然后又回到了此点;如果从地球上看,则是太阳中心从黄道(地球公转轨道面截天球所得的圆)上的某一点(某一恒星)出发,运行周天,然后又回到了同一点(同一恒星)。在一个恒星年期间,地球公转360°所需时间约为365日6时9分10秒。

恒星年和回归年的区别

恒星年是视太阳连续两次经过地球与某一恒星(认为它在天球上固定不动)连线的时间间隔。它是地球公转的真正周期,约为365.2564天。

回归年以春分点为参考点。回归年是视太阳连续两次经过春分点的时间间隔,约为365.2422日。由于春分点在黄道上缓慢向西移动,每年约移动50″29,而视太阳是自西向东运行的,所以回归年比恒星年短,每年短约20分40秒。这在天文学上称为岁差现象。

由于回归年以春分点为参考,它反映了地球不同地区受太阳照射的变化周期,即季节的变化周期。

恒星年和回归年的介绍

恒星年

地球公转的恒星周期就是恒星年。恒星年是以某一恒星或星系作为参照物,地球绕日公转运动一周的周期。恒星或星系距离我们十分遥远,以致地球无论怎样绕日运动,地轴的空间指向完全可以看作是不变的。

在一个恒星年期间,从太阳中心上看,地球中心从以恒星为背景的某一点出发,环绕太阳运行一周,然后回到天空中的同一点;从地球中心上看,太阳中心从黄道上某点出发,这一点相对于恒星是固定的,运行一周,然后回到黄道上的同一点。因此,从地心天球的角度来讲,一个恒星年的长度就是视太阳中心,在黄道上,连续两次通过同一恒星的时间间隔。

恒星年是以恒定不动的恒星为参考点而得到的,所以它是地球公转360°的时间,是地球公转的真正周期。恒星年长度为365.2564日,即365日6小时9分10秒;回归年长度为365.242199174日,即365日5时48分46秒。

回归年

地球公转的春分点周期就是回归年。这种周期单位是以春分点为参考点得到的。在一个回归年期间,从太阳中心上看,地球中心连续两次过春分点;从地球中心上看,太阳中心连续两次过春分点。从地心天球的角度来讲,一个回归年的长度就是视太阳中心在黄道上,连续两次通过春分点的时间间隔。

春分点是黄道和天赤道的一个交点,它在黄道上的位置不是固定不变的,每年西移50″29,也就是说春分点在以“年”为单位的时间里,是个动点,移动的方向是自东向西的,即顺时针方向。而视太阳在黄道上的运行方向是自西向东的,即逆时针的,这两个方向是相反的。

所以,视太阳中心连续两次春分点所走的角度不足360°,而是360°-50″29即359°59′9″.71,这就是在一个回归年期间地球公转的角度。因此,回归年不是地球公转的真正周期,只表示地球公转了359°59′9″.71的角度所需要的时间,用日的单位表示,其长度为365.2422日,即365日5小时48分46秒。


地球有多重

地球的重量为5.965×10^24千克。地球质量最早是由英国科学家亨利卡文迪许根据牛顿万有引力实验出来的,在这100多年里,科学家们不断尝试用不同方式去测量地球质量,但是都由于测量误差太大而失败。卡文迪许通过巧妙的设计实验,成功放大了大球和小球之间的引力从而测出了万有引力常数G,进而计算出了地球质量。

地球简介

地球是太阳系由内及外的第三颗行星,也是太阳系中直径、质量和密度最大的类地行星,距离太阳约1.496亿千米(1天文单位)。

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同时围绕太阳公转。现有45.5亿岁,有一个天然卫星——月球,二者组成一个天体系统——地月系统。45.5亿年以前起源于原始太阳星云。

地球赤道半径6378.137千米,极半径6356.752千米,平均半径约6371千米,赤道周长约为40075千米,呈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的椭球体。地球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其中71%为海洋,29%为陆地,在太空上看地球总体上呈蓝色。大气层,主要成分为氮气和氧气以及少量二氧化碳、氩气等。


地球周长有多少公里

地球周长有40075公里。地球赤道半径6378.137千米,极半径6356.752千米,平均半径约6371千米,赤道周长约为40075千米,呈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的椭球体。地球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其中71%为海洋,29%为陆地,在太空上看地球总体上呈蓝色。大气层,主要成分为氮气和氧气以及少量二氧化碳、氩气等。

地球内部分为地核、地幔、地壳结构,地表外部有水圈、大气圈以及磁场。地球是宇宙中仅有的存在已知生命天体,是包括人类在内上百万种生物的家园。地球历史非常久远。根据放射性碳定年法的测量结果,太阳系大约在65±0.08亿年前形成,而原生地球大约形成于65±0.04亿年前。

从理论上讲,太阳的形成始于65亿年前一片巨大氢分子云的引力坍缩,坍缩的质量大多集中在中心,形成了太阳。其余部分一边旋转一边摊平,形成了一个原行星盘,继而形成了行星、卫星、小行星、彗星、流星体和其他太阳系小天体。

星云假说主张,形成地球的微行星起源于吸积坍缩后剩下的由气体、冰粒、尘埃形成的直径为一至十千米的块状物。这些物质经过1000至2000万年的生长,最终形成原生地球。初生的地球表面是由岩浆组成的“海洋”。


大气层离地球有多少公里

地球的大气层可以说是独一无二的,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能够完美适应生命的存在。有些朋友对大气层的相关内容感兴趣,那么,大家知道大气层离地球有多少公里?大气层距离地球是几公里?下面是小编整理收集的内容,供大家欣赏,希望大家喜欢。

大气层离地球有多少公里

大气层离地球6400公里左右。大气层是因重力关系而围绕着地球的一层混合气体,是地球最外部的气体圈层,包围着海洋和陆地,大气层的厚度大约在1000千米以上,但没有明显的界限。

简单的说,环绕在地球周围的空气,叫大气层。大气圈的范围很广,从地面一直伸展到遥远的太空。

在地球引力作用下,大量气体聚集在地球周围,形成数千公里的大气层。气体密度随离地面高度的增加而变得愈来愈稀薄。探空火箭在3000公里高空仍发现有稀薄大气,有人认为,大气层的上界可能延伸到离地面6400公里左右。

接近地球表面的一层大气层,空气的移动是以上升气流和下降气流为主的对流运动,叫做对流层。它的厚度不一, 其厚度在地球两极上空为8公里,在赤道上空为17公里,是大气中最稠密的一层。

大气层的产生原因

大气层的产生是因为地球的重力关系,所以才出现了围绕着地球的一层混合气体,从地球外面,航空当中往地球看,就会看到地球最外面的气体圈层,包围着海洋和陆地,在离地表两千到一万六公里的高空,还会有稀薄的气体和基本粒子,这也是大气圈的组成部分。

在离地面八百千米到两千至三千千米的位置,就是散逸层,这个位置空气非常的稀薄,温度也可高达千度以上,在八十千米到八十五千米至八百千米的位置,就是热气层,温度也是相当高的,离子也特别多。

在离地面五十千米到八十至八十五千米,就是中间层,这个位置的温度是会随着高度上升而下降,在离地面七千米至十一到五十千米,含有臭氧,可以保护地球上的所有生物和地表受到强烈紫外线致命侵袭,在0千米到七至十一千米,就是我们生活的位置,是对流层,对流层的高度是随着纬度变化。

地球的大气层为什么可以完美地适应生命?

我们都知道,地球位于太阳系中的宜居带中,它与太阳的距离既不远也不近,因此在地球的表面,水能够能液态的形式广泛存在,而正是因为这些液态水,地球大气层中的二氧化碳就可以重新转化到地球的岩石圈中去。

简单地讲就是,二氧化碳可溶于水并形成碳酸,碳酸又能与地球表面的钙、镁等物质发生反应并生成碳酸盐,这些二氧化碳中的一部分会被重新释放出来,而另一部分则会随着地质运动进入岩石圈,随着这个过程的持续,大气层中二氧化碳就会大量地以碳酸盐的形式被进入地球内部。

另一方面,地球上的原始生命也对大气层进行了大幅度的改造,在大约34亿年前,地球上就演化出了能够进行光合作用的蓝细菌,它们在地球的海洋中大量地繁殖,并利用太阳光的能量不断地将二氧化碳和水合成自己的生命物质,然后将它们的生命活动产生的“废料”——氧气排放到大气层中。

在上述两种机制的共同作用下,地球大气层的中的二氧化碳和甲烷就变得越来越少(注:甲烷会被氧气氧化,并生成二氧化碳和水),于是大气层中就留下了大量的氮气和氧气,这也就是现在地球大气层中的主要成分,在此以后,地球上出现了能够进行有氧呼吸的生物,并逐渐演化出多姿多彩的生命。

总而言之,地球的大气层之所以可以完美地适应生命,除了地球特殊的位置(相对与太阳)以外,地球上的原始生命(例如蓝细菌)也是一个必不可少的因素,在它们的努力之下,地球才拥有了太阳系中独一无二的大气层,并最终成为了一颗充满生机的行星。


地球的形状

地球的形状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的椭球体。地球的平均半径6371千米,最大周长约4万千米,表面积约5.1亿平方千米。其实,关于地球的长相,科学家们也曾经存有争议。英国物理学家牛顿提出,地球由于绕轴自转,因而不可能是正球体。

地球简介

地球(Earth)是太阳系由内及外的第三颗行星,也是太阳系中直径、质量和密度最大的类地行星,距离太阳约1.496亿千米(1天文单位)。

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同时围绕太阳公转。现有45.5亿岁,有一个天然卫星——月球,二者组成一个天体系统——地月系统。45.5亿年以前起源于原始太阳星云。

地球赤道半径6378.137千米,极半径6356.752千米,平均半径约6371千米,赤道周长约为40075千米,呈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的椭球体。地球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其中71%为海洋,29%为陆地,在太空上看地球总体上呈蓝色。大气层,主要成分为氮气和氧气以及少量二氧化碳、氩气等。


地球上最冷的温度记录

温度对于生物的生存有着关键的影响,尤其是对于人类,过低或者过高的温度都会造成生命的损失。我们都知道世界上最寒冷的地方就是南极洲了,那里常年风雪交加。那么,地球上最冷的温度记录是多少度呢?想知道的话就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地球上最冷的温度记录

北极地区的最低温度一般在零下70℃左右,如西伯利亚维尔霍杨斯克曾记录到零下70°C的低温,但位于南极的俄罗斯东方站曾经测到零下89.6℃的低温,这一温度也曾被长时间认为是地球已知的最低温度。

但在2013年时,气象学家们利用南极陆基气象站的数据校准了卫星地面温度的测量值,认为在东南极高原的最高点——冰穹阿尔戈斯(冰穹A,整个南极冰盖的最高点)与第二高点富士冰穹(冰穹F)之间大约有100个强冷空气穴,其最低温度可达零下93℃;挪威位于南极的气象站点,这表示测得过零下94.5度的低温,在这样的温度下,玩泼热水成冰完全没有问题,水滴掉地上都成冰雹了,撒尿真得用棍子敲着了,钢板掉地上也会摔成八瓣,钢筋则像冰棒一样脆。

不过到了2019年时,又有美国气象学家通过分析气象卫星在南极拍摄的数据资料发现,南极洲的东南极高原一带的最低气温可下降到零下100℃左右,之后该数据便被认为是地球自然界可达到的极端低温的温度,是地球表面温度所能达到的最低极限。

然而这一记录最近又被打破了,据外媒报道,有美国科学团队在《地球物理研究快报》上发表了新的研究论文,表示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的气象卫星在地球大气层中监测到了零下111.2℃的最低气温,这个新的低温记录并非产生在南极,也不是产生了北极,而是产生在西太平洋上,而且是在一个热带风暴中产生的。

该研究团队分析了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的VIIRS气象卫星(携带有可见光红外成像辐射仪)收集的2018年末在西太平洋形成的风暴数据,结果在一场热带风暴中发现了风暴云中的温度达到了零下111.2℃的低温,这一温度数据被认为是目前地球有记录以来的最低温度。

世界上最冷的村庄

位于俄罗斯的奥伊米亚康是世界上最冷的地方。在记录中,历史达到最低温度是零下71.2℃,因此很多人到了晚上都不敢出门,想躲在屋里烤火,因为真的太冷了,但是在俄罗斯有一个地方比奥伊米亚康还冷,甚至平均温度来看,寒冷程度要比奥伊米亚康更低。

这个地方便是俄罗斯克拉斯诺亚尔斯克边疆区的一个城市——诺里尔斯克,其实就全球最冷城市来说,俄罗斯是最冷的,而诺里尔斯克又位于俄罗斯的边境地区。

这里冬季平均气温在零下50度,最低甚至可以达到零下70度,一年当中有1/3的天气都在下雪,而且一年当中有两个月都处于黑暗当中,生活环境也非常恶劣,到了冬天只能靠捕杀动物和它们的血来取暖。

冬天开车出去之后便不能熄火,因为一旦熄火后便需要喷枪才能再次发动,所以很少人冬天使用汽车,而在冬天他们出去上厕所也需要带木棍,而在这里的空气非常好,人们也很长寿,所以当地人都喜欢在那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