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大熊猫是我国的国宝,体型肥硕,头圆尾短,一脸的富贵相,胖乎乎的很是可爱。大熊猫还有个特别威猛的名字,叫做食铁兽。那么大家知道大熊猫为什么叫食铁兽?大熊猫为啥被称为食铁兽?下面小编给大家科普一下,快来长知识吧。
大熊猫为什么叫食铁兽
目前一共有2个原因:
1、一个原因是传说古代就有发现,大熊猫有吞食铜铁五金的习性,有时甚至会半夜爬到城门附近偷吃门钉上的铜铁包皮,所以叫食铁兽。
2、另一个原因是大熊猫在无盐可食的情况下,就会闯进村民家舔食铁锅里残存的盐分,村民们不了解大熊猫的习性,误以为大熊猫在吃铁,所以叫食铁兽。
《神异经》这个最出名的书中记载到南方有叫啮铁的,大家都知道食铁兽前期就是食铁兽。在上古的时候蚩尤在大战黄帝的时候,据说蚩尤的坐骑居然是国宝大熊猫。但是在那个时候的大熊猫有个十足厉害的称呼叫“食铁兽”。大家对这本书的这段记载,在最近几年一直都被人们有所质疑,出现过许多许多的版本。所以关于蚩尤的坐骑是食铁兽的看法,受到了大家质疑最重要原因,还在于大家都认为在上古时期炼出铁来是没有的。
大熊猫简介
大熊猫(学名:Ailuropoda melanoleuca;英文名称:Giant Panda),属于食肉目、熊科、大熊猫亚科和大熊猫属唯一的哺乳动物,头躯长1.2-1.8米,尾长10-12厘米。体重80-120千克,最重可达180千克,体色为黑白两色,它有着圆圆的脸颊,大大的黑眼圈,胖嘟嘟的身体,标志性的内八字的行走方式,也有解剖刀般锋利的爪子。是世界上最可爱的动物之一。
大熊猫已在地球上生存了至少800万年,被誉为“活化石”和“中国国宝”,世界自然基金会的形象大使,是世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旗舰物种。据第三次全国大熊猫野外种群调查,全世界野生大熊猫不足1600只,属于中国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截止2011年10月,全国圈养大熊猫数量为333只。大熊猫最初是吃肉的,经过进化,99%的食物都是竹子了,但牙齿和消化道还保持原样,仍然划分为食肉目,发怒时危险性堪比其它熊种。野外大熊猫的寿命为18~20岁,圈养状态下可以超过30岁。
大熊猫是中国特有种,现存的主要栖息地是中国四川、陕西和甘肃的山区。
大熊猫栖于中国长江上游的高山深谷,为东南季风的迎风面,气候温凉潮湿,其湿度常在80%以上,它们是一种喜湿性动物。
大熊猫生活的6块狭长地带,包括岷山、邛崃山、凉山、大相岭、小相岭及秦岭等几大山系,横跨川、陕、甘3省的45个县(市),栖息地面积达20000平方公里以上,种群数量约1600只,其中80%以上分布于四川境内。
它们活动的区域多在坳沟、山腹洼地、河谷阶地等,一般在20°以下的缓坡地形。这些地方森林茂盛,竹类生长良好,气温相对较为稳定,隐蔽条件良好,食物资源和水源都很丰富。
大熊猫为什么是国宝
大熊猫之所以被誉为我国的国宝,是因为在全世界,只有我国才有大熊猫这一物种,并且在大自然当中,大熊猫这种物种十分少见,现如今也只有在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才能够看到它们的身影,在我国,大熊猫被列为了一级保护动物。
大熊猫这一物种虽然属于食肉目,但是也非常喜欢吃竹子、竹笋。据科学研究发现,大熊猫这一物种,在地球上已经存在了不少于八百万年的时间,与它处于相同时代的一些物种,绝大多数都已经灭绝,只有大熊猫仍旧保持着远古时期的形态,延续至今。大熊猫“活化石”的这一称号也就是由此而来的,这也使得大熊猫这一物种变得更加的珍贵。
二世时期前期,大熊猫这一物种的发现,在西方世界引起了极大地轰动。许多西方探险者、游猎者慕名来到中国猎捕大熊猫。在那一段时期,许多大熊猫被西方人所猎杀,带回西方国家制作成标本,本就处于濒危的大熊猫,数量就更加岌岌可危。直至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中国政府才开始对外国人猎捕大熊猫的活动作出限制。
如今,大熊猫在自然界的数目日趋减少,甚至有瀕临灭绝的危险。这一方面是因为人类经济活动的增加与扩大,改变了大熊猫生活的环境,因而缩小了分布区。另外也由于大熊猫本身的内在原因,如食性狭,主要依靠吃箭竹类植物为生,每日食量又很大,因此没有大片生长良好的箭竹是没法维持大熊猫的生存的。此外,大熊猫繁殖力较弱,每胎只产1~2仔,而且不一定都能抚育长大,因为幼仔出生时极为弱小,体重仅90~150克, 成长又慢,一般要6-7个月才能开始独立吃食。在这漫长的幼儿阶段,极容易因遭到天敌的袭击或疾病而夭折,成活率很低,大熊猫性成熟也比一般食肉类动物晚得多,一般要到7~8岁才能交配,在配偶时又有一定的选择性。由于在生活史的各个环节都有许多明显的限制,这些都影响大猫种群数量的增长。
生活小知识推荐》》
喝水的最佳时间 正确喝水的时间
夜跑最佳时间 夜跑最合适的时间是几点
秋老虎是什么时候 秋老虎是几月
吸烟对人体有哪些危害 抽烟对身体的影响
大象为什么要北迁 大象为何一路向北
铁道游击队又被称为飞虎队。出自影片《铁道游击队》“西边的太阳快要落山了,微山湖上静悄悄。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唱起那动人的歌谣……”这首耳熟能详的歌曲出自于影片《铁道游击队》。这支游击队活跃在山东枣庄一带,以机智和神勇而著称,对日本侵略军构成了很大的打击。
1940年,山东南部枣庄矿区以刘洪、王强为首的一批煤矿工人和铁路工人,不堪日寇的欺压和蹂躏,在中国的领导下,秘密建立起一支短小精悍的游击队。
他们在搞“血染洋行”、“智打票车”、“夜袭临城”、“打冈村”、“搞情报”、“夺布车”、“上济南”、“下徐州”活跃在日军侵华战争的主要铁路命脉津浦线的山东沿线。
鼓舞了铁路沿线人民的抗战士气,有力配合了主力部队的对日作战,老百姓称他们“飞虎队”,他们在八路军中的正式番号是“铁道游击队。
指南针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主要用于航海、大地测量、旅行等方面。最近小编有些朋友想来了解一下,中国最早的指南针被称为什么名字?中国最悠久的指南针叫作什么名字?下面小编和大家分享一下,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中国最早的指南针被称为什么名字
中国最早的指南针被称为司南。战国时期,人们利用磁石的吸铁性和指极性制造的一种指示南方的器具。司南的形状像汤勺,底圆而平滑。可以在“地盘”上自由旋转。等它静止的时候,勺柄就会停止在指向南面的方向。因为司南必须配有底盘,所以后人又称之为“罗盘针”。司南就是罗盘的前身,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指南针。
由于司南是用天然磁石磨制而成的,所以磁石的极向不易准确地确定,而且受震荡之后,磁性易失。又加上它体积较大,不易加工得小巧轻便。难于克服与地盘的摩擦力而正确指示方向,故未能广泛应用。
因此,司南的成品率很低,很难普及推广。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产的需要,促使人们制造出比司南更好的指向仪器。
指南针简介
指南针,古代叫司南,主要组成部分是一根装在轴上的磁针,磁针在天然地磁场的作用下可以自由转动并保持在磁子午线的切线方向上,磁针的北极指向地理的北极,利用这一性能可以辨别方向。
常用于航海、大地测量、旅行及军事等方面。物理上指示方向的指南针的发明有三类部件,分别是司南、罗盘和磁针,均属于中国的发明。据《古矿录》记载最早出现于战国时期的磁山一带。
指南针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实践中对磁石磁性认识的结果。作为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它的发明对人类的科学技术和文明的发展,起了无可估量的作用。在中国古代,指南针起先应用于祭祀、礼仪、军事和占卜与看风水时确定方位。
如何使用指南针辨别方向
观察外形
从外形上看,指南针带有一圈很精确的刻度,南是在刻度为180度的地方,北是刻度为0度的地方,东则是刻度为90度的地方,西是刻度为270度的地方,通过闭合磁感线,指南针可以正确的指出方位。
指针自由旋转
把指南针放平,让指针能够自由旋转。
旋转外壳
旋转指南针的外壳,使指针对准南北方向的刻度,并在下面的过程中也保持着指针对准南北方向的刻度。
和地图方向一致
扭转身体使地图上的北方向和指南针的北方向一致,找一下你身边的标志性建筑物,在地图上找到它,你就知道你现在的位置了。使自己的眼睛、指南针的中心、指南针刻度上你想看的方向刻度成一条直线,这时,你抬头看见的方位就是你想找的方向了。
指南针发展的四个阶段:
一、司南
早在两千多年前汉(公元前206-公元220年),能工巧匠把磁石打磨凿雕成一个勺形,放在青铜制成的光滑如镜的底盘上,再铸上方向性的刻纹。这个磁勺在底盘上停止转动时,勺柄指的方向就是正南,勺口指的方向就是正北,这就是我国祖先发明的世界上最早的指示方向的仪器,叫做司南。
二、古代罗盘
后来古人又在司南的基础上制作了古代罗盘。这时的罗盘已很像现在使用的指南针了,它具有指方向的磁针和显示方位的刻度盘。把罗盘装在船上,可以为人们航海指引方向。
三、指南鱼
大约在北宋初年,由于军事和航海等需要和材料与工艺技术的发展,先后利用人造的磁铁片和磁铁针以及人工磁化方法制成了在性能和使用上比司南先进的指南鱼。
四、指南针
在指南鱼发明后不久,又发明了一种意义更重大、制法更简单、使用更方便和用途更广泛的指南针。最早是北宋的著名政治家和科学家沈括在其著作《梦溪笔谈》(公元1086年)中记述的,大意是利用天然磁石磨铁针,受磨的铁针就能指向南方。还记述指南针并不完全指南,而是略微东。这就是磁偏角现象。
七夕即将到来,是我们国家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七夕在每年农历的七月初七,是在今年的8月25日这一天。早在七夕还没到来之前,各大商场已经做起了促销活动。大家都知道,七夕是中国情人节,那么为什么是情人节呢?一起来看看吧!
七夕为什么是情人节
七夕之所以被称为“情人节”,是因为七夕被赋予了“牛郎织女”的美丽爱情传说,使其成为了象征爱情的节日,从而被认为是中国最具浪漫色彩的传统节日,在当代更是产生了“中国情人节”的文化含义。
七夕节,又称七巧节、七姐节、女儿节、乞巧节、七娘会、七夕祭、牛公牛婆日、巧夕等,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七夕节由星宿崇拜衍化而来,为传统意义上的七姐诞,因拜祭“七姐”活动在七月七晩上举行,故名“七夕”。
七夕节既是拜祭七姐的节日,也是爱情的节日,是一个以“牛郎织女”民间传说为载体,以祈福、乞巧、爱情为主题,以女性为主体的综合性节日。
七夕节起始于上古,普及于西汉,鼎盛于宋代。在古代,七夕节是靓女们的专属节日。在七夕的众多民俗当中,有些逐渐消失,但还有相当一部分被人们延续了下来。
七夕节以少女拜仙及乞巧、赛巧等为主要节俗活动,故称女节,亦称女儿节、少女节。它是中国传统节日中的靓女们专属节日。女孩子们在这个晚上,除了向织女乞求巧手之外,更乞求婚姻巧配。
芬兰被称为“千湖国”。芬兰位于欧洲北部,其面积不算太大,约在33.8万平方公里左右,可它国内有着18.8万个湖泊,所以得名“千湖之国”。并且,芬兰还是一个非常环保绿色的国家,其森林覆盖率非常高,加之整个国家只有550万人口,平均下来每个芬兰人拥有21棵树。
芬兰共和国简称芬兰,其位于欧洲北部,北欧五国之一,与瑞典、挪威、俄罗斯接壤,南临芬兰湾,西濒波的尼亚湾。国土总面积33.8万平方公里,海岸线长1100公里。
芬兰内陆水域面积占全国面积的10%,有岛屿约17.9万个,湖泊约18.8万个,有“千湖之国”之称。芬兰冬季严寒漫长,夏季温和短暂,全国1/3的土地在北极圈内。
芬兰是一个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也是一个高度工业化、自由化的市场经济体。芬兰是欧盟成员国之一,但人均GDP远高于欧盟平均水平,与其邻国瑞典相当。国民享有极高标准的生活品质,芬兰政府公务员清廉高效,并且在社会形成广泛共识。
大家都知道,七夕又叫做七巧节、七姐节、女儿节、乞巧节、七娘会、七夕祭、牛公牛婆日等,是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不仅如此,七夕还有一个名字叫做“乞丐节”。大家肯定会疑惑,七夕和乞丐有什么关系呢?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七夕为什么又被称为乞巧节
七月七是七姐的诞辰,“乞巧”是“七姐诞”的重要习俗之一,故又称“乞巧节”。民间相传,七姐是天上的织布能手。旧时代靓女们向七姐“乞巧”,乞求她传授心灵手巧的手艺。其实,所谓“乞巧”不过是“斗巧”。
七夕节,又称七巧节、七姐节、女儿节、乞巧节、七娘会、七夕祭、牛公牛婆日、巧夕等,由星宿崇拜衍化而来,为传统意义上的七姐诞,因拜祭“七姐”活动在七月七晩上举行,故名“七夕”。
经历史发展,七夕被赋予了“牛郎织女”的美丽爱情传说,使其成为了象征爱情的节日,从而被认为是中国最具浪漫色彩的传统节日,在当代更是产生了“中国情人节”的文化含义。
七夕节起始于上古,普及于西汉,鼎盛于宋代。在古代,七夕节是靓女们的专属节日。在七夕的众多民俗当中,有些逐渐消失,但还有相当一部分被人们延续了下来。
关于七夕乞巧的习俗主要体现在七夕斗巧。判定斗巧者巧拙的“卜巧”方法,主要有“穿针乞巧”、“喜蛛应巧”、“对月穿针”、“输巧”、“兰夜斗巧”和“投针验巧”等几种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