粽子一定要冷冻保存。粽子是属于熟食的一种,其放于常温下保存的时候,保质期只有几天到一周之内,而如果将粽子放于冰箱的冷藏室保存的话,也只是能暂时的延长一点保存的时间,如果短期内不能将粽子吃完,粽子是可以放入冰箱中冷冻保存的。
保存的时间为,煮熟了没吃完的粽子放于冰箱的冷冻室中保存,可以保存2个星期,不能更久了,2个星期之内需要吃完。如果是速冻粽子,则应该放于冰箱零下18℃的冷冻层中保存,可以保存3个月之久。注意:由于夏天气温高、湿度大,适合各种微生物的生长繁殖,煮熟的粽子在常温下保存两个小时后即容易变质。
粽子,由粽叶包裹糯米蒸制而成的食品,是中国汉族传统节庆食物之一。粽子作为中国历史文化积淀最深厚的传统食品之一,传播亦甚远。端午食粽的风俗,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而且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粽,即粽籺,俗称粽子,主要材料是糯米、馅料,用箬叶(或柊叶、簕古子叶等)包裹而成,形状多样,主要有尖角状、四角状等。粽子由来久远,最初是用来祭祀祖先神灵的贡品。南北叫法不同,北方产黍,用黍米做粽,角状,古时候在北方称“角黍”。由于各地饮食习惯的不同,粽子形成了南北风味;从口味上分,粽子有咸粽和甜粽两大类。
国内的粽子,以江南嘉兴出产的最为有名。嘉兴粽子早在清代,就享有盛誉。史书记载嘉兴粽子的种类和做法:1、“竹叶粽”:取竹叶裹白糯米粽煮之,尖有如生切菱角。2、“艾香粽”:糯米淘净,夹枣、栗、绿豆,以艾叶浸米裹,入锅煮。3、“甜茶粽”:取真武山优质甜茶取汁用来制作粽子,其粽子色泽金黄油亮,入口润滑细嫩,柔软等等。
距离2020年端午节还有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各地的大型超市已经开始销售粽子了。市面上的粽子主要分为清水粽和肉粽,是用粽叶包裹糯米之后煮熟食用。粽子吃起来香甜软糯,而且端午节食粽是有着悠久历史的传统习俗。那么,包粽子的叶子主要是什么叶子呢?一起来看看吧!
包粽子的叶子叫什么
包粽子的叶子叫做粽叶,主要是芦苇叶、箬叶、箸叶、桂竹叶、月桃叶、芭蕉叶、荷叶、粽巴叶、竹笋壳等。粽叶品种繁多,一般多以芦苇叶、箬叶制成,是制作粽子必不可少的材料。
南方一般以箬叶为主,北方以芦苇叶为主。其中,芦苇叶是芦苇的叶子,又称苇子,多年生草本植物,一般生长在水里;其茎中空,可造纸、编席等。
而箬叶属百合科,具有粗状根茎,叶柄直接从地下茎上长出,一柄一叶,带有挺直修长叶柄的片片绿叶拔地而起,故名“一叶兰”,因其果实极似蜘蛛卵,又名“蜘蛛抱蛋”。
粽叶是“端午节”节日那天所食用的食物“粽子”必不可少的材料之一。粽子古称“角黍”“筒粽”,由粽叶包裹糯米或以添加辅料煮制而成。
粽叶一般都拥有大量对人体有益的叶绿素和多种氨基酸等成分,其特殊的防腐作用也是粽子易保存的原因之一,气味芳香。粽叶不仅能用于包粽子,还用于包装其他的食品及餐桌上的装饰和食品的陪衬。
不少人都知道端午节有赛龙舟吃粽子的习惯,但是也有些地方会搭配这咸鸭蛋吃,那可能你就好奇了,端午节为什么要吃咸鸭蛋呢?今天就来给大家科普一下。
端午节为什么要吃咸鸭蛋?
端午节是祭地、祭水,必须用阴性的祭品来祭祀,禽类脚爪为四爪,为偶数,根据古人的分类观念,偶爪类动物属阴性动物,再者,鸭子是水上动物,水中动物一般都视为阴性动物。
端午节除了纪念屈原还要避五毒,因为传说中的五毒妖怪到了端午就会为害人间,这五毒妖怪即蛇、蜈蚣、蜘蛛、壁虎和蝎子。民间用五种红色的菜象征这五毒的血,吃着这些菜的时候,就会把五毒妖怪吓跑,也就是吃五红了,分别是烤鸭、苋菜、红油鸭蛋、龙虾、雄黄酒,据说端午节吃了这五红,整个夏天就可以辟邪避暑了。
和五红类似,江南民间端午节还有吃五黄的食俗。五黄指黄鳝、黄鱼、黄瓜、咸鸭蛋及雄黄酒。
不管是五红还是五黄,都包括鸭蛋在内,所以端午节吃鸭蛋有辟邪祛暑的原因。俗话说“要吃咸蛋粽,才把寒意送”。因为端午节预示着炎热的夏天即将来临,动植物生命活动进入旺盛阶段,再加上气候潮湿,病虫细菌活跃,容易引发众多疾病。古时,五月被视为“毒月”、“恶月”,瘟疮蔓延,五月初五更是九毒之首。而蛋形如心,吃了蛋就能使心气精神不受亏损。
端午节吃咸鸭蛋有什么好处?
1、鸭蛋介于寒凉和温热性质之间,属于平性食物,适合一般体质,寒凉、热性病症的人都可选用。鸭蛋中的蛋白质含量和鸡蛋相当,而矿物质总量远胜鸡蛋,尤其铁、钙含量极为丰富,能预防贫血,促进骨骼发育。咸鸭蛋中各种矿物质的更是丰富,特别是身体中迫切需要的铁和钙在咸鸭蛋中更是丰富,对骨骼发育有益,并能预防贫血。
2、有句俗语“要吃咸蛋粽,才把寒意送”。端午节预示着炎炎夏日即将来临,动物生命活动进入旺盛阶段,五毒也就频繁活跃,容易引发众多疾病。端午节吃咸鸭蛋,可以祛毒,利于保持身体健康。
3、咸鸭蛋咸而微寒,能滋阴、清肺,可治夏季膈热、咳嗽、喉痛、齿痛、泄痢等病症。
吃粽子为什么要配咸鸭蛋?
老传统说,煮粽子的锅里一定要煮鸡蛋,有条件的还要再煮些鸭蛋、鹅蛋,吃过蘸糖的甜粽之后,要再吃蘸盐的鸡蛋“压顶”。据说吃粽锅里的煮鸡蛋,夏天不生疮;把粽子锅里煮的鸭蛋、鹅蛋放在正午时阳光下晒一会再吃,整个夏天不头痛。
以上是老说法,而对于一个吃货来说,在吃完甜糯的粽子后来一口鸭蛋黄中和口感,让口腔中咸甜相间,味道饱满而富有层次感,所以粽后一口鸭蛋黄,也是绝妙的配搭。端午节吃粽子,有咸蛋的搭配才能算是真正的过端午!
端午节咸鸭蛋的腌制方法
将鸭蛋50个洗净后晾干待用。再用盐850克加扑茶250克,加生米250克,在旺火上煮成浓汁约200毫升。最后将这种咸茶汁和黄酒75克一起倒入黄泥或红泥中拌匀,均匀地裹满鸭蛋的周身,装入罐内密封。一个月后即可取出煮食。也可以先将鸭蛋洗净晾干,再用开水将干透的红土烫浸成糊状。将鸭蛋在泥糊中周身裹满,两端蘸盐后放入罐盐后放入罐中封紧罐口。半个月后即可取出煮食。
先将鸭蛋和罐子清洗晾干,一个碗里倒半碗烧酒,另一个碗里放上一些精盐。把晾干的鸭蛋先在白酒中浸蘸一下,再放在食盐碗中滚上一圈,然后放入罐中,直至所有的鸭蛋都放入罐子,最后封闭罐口,放置在阴凉处,保存15至30天,视个人咸淡口味而选择时间长短。
恩,今天的科普时间就到这里了,大家也都明白了吧,其实并不一定是在端午节,也有很多地方会把咸鸭蛋当成早点或者下饭菜,味道也很美味。
在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的时候,饭店里就开始供应粽子了,天天的红枣豆沙粽子,还有咸鲜浓郁的蛋黄猪肉粽子,还有清雅淡然的纯糯米粽子,这些都是端午节的经典美食。那么端午节除了吃粽子还有哪些习俗呢?今天我们就来看看端午节的习俗有哪些吧!
端午节的习俗有哪些 端午节除了吃粽子还有哪些习俗
1、吃粽子
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
五月端的早晨家家吃粽子纪念屈原,一般是前一天把粽子包好,夜间煮熟,早晨食用。包粽子主要是用河塘边盛产的嫩芦苇叶,也有用竹叶的,统称粽叶。粽子的传统形式为三角形,一般根据内瓤命名,包糯米的叫米粽,米中掺小豆的叫小豆粽,掺红枣的叫枣粽;枣粽谐音为“早中”,所以吃枣粽的最多,意在读书的孩子吃了可以早中状元。过去读书人参加科举考试的当天,早晨都要吃枣粽,至今中学、大学入学考试日的早晨,家长亦要做枣粽给考生吃。煮粽子的锅里一定要煮鸡蛋,有条件的还要再煮些鸭蛋、鹅蛋,吃过蘸糖的甜粽之后,要再吃蘸盐的鸡蛋“压顶”。据说吃五月端粽锅里的煮鸡蛋主夏天不生疮;把粽子锅里煮的鸭蛋、鹅蛋放在正午时阳光下晒一会再吃,整个夏天不头痛。
2、赛龙舟
民间赛龙舟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一项重要活动,在中国南方十分流行和重视,它最早当应是古越族人祭水神或龙神的一种祭祀活动,其起源有可能始于原始社会末期。赛龙舟是中国民间传统水上体育娱乐项目,已流传两千多年,多是在喜庆节日举行,是多人集体划桨竞赛。其实 ,“龙舟竞渡”早在战国时代就有了。在急鼓声中划刻成龙形的独木舟,做竞渡游戏,以娱神与乐人,是祭仪中半宗教性、半娱乐性的节目。后来,赛龙舟除纪念屈原之外,在各地人们还付予了不同的寓意。
3、点雄黄酒
将雄黄浸泡在酒中,然后将雄黄酒点在人的额头、耳朵、鼻子、手心等地,期望远离毒虫,消灾防病。
4、佩戴香囊
端午节来临之际,给小孩子佩戴香囊或者荷包,寄托辟邪、远离瘟疫的意思,另外是一种很好的点缀装饰物。
5、挂艾草
端午的时候,人们喜欢把艾草挂在大门的两侧,寓意消除疾病、驱除晦气、招福,让家人的身体健康以及好运气。
6、系五彩绳
古代认为五彩色是吉祥色,所以在端午节用五彩绳系在孩子的手腕、脚腕或者颈子上,寓意消灾躲难、远离疾病、平安长寿。
端午由来
端午由来端午亦称端五,是我国最大的传统节日之一。“端”的意思和“初”相同,称“端五”也就如称“初五”。因有端五之称,古人也将五月里此前的几天分别以“端”来称呼。宋陈元靓《岁时广记端五》云:“京师市尘人,以五月初一为端一,初二为端二,数以之端五。”五的五月正是“午”月。又因午时为“阳辰”,所以端五也叫“端阳”。五月五日,月、子又与相通都是五,故称重五,也称重午。地支序推算端五节、重五节的称呼在唐以前就有了,因为唐太宗的生日是八月初五日,为了,改五为午,始有端午节、重年节称,此外,端午节还有许多别称,如夏节。端午是夏季最大的民间节日,它的节俗活动有许多和夏令有关,并且与
夏至时隔较近,故称。周处《风土记》云:“仲夏端午谓五月五日也,俗重此日也与夏至同溶兰节。这是唐、宋时人们对端五的称呼。吴自牧《梦粱录》说:“五日重五节又曰溶兰令节。”因为古代有于是日兰汤沐浴的风习,故称。《大戴礼记》说:“五月五日,蓄兰为沐浴女儿节。旧俗端午少女须佩灵符,簪榴花,娘家又要接女儿归宁“躲端午”,故称。明沈榜《宛署杂记》卷十七云:“五月女儿节,系端午索,戴艾叶、五毒灵符宛俗自五月初一至初五日,饰小闺女,尽态极妍,出家女亦各归宁,因呼为女儿节天中节。也叫“朱明”。都是从阴阳术数的角度来定义的。明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卷二十云:“端午为天中节。”《怀仁县新志》云:“五日,一名‘天中’,名端阳’,一名‘朱门地腊。道教每年有“五腊”(既天腊、地腊、道德腊、民岁腊、王侯腊)。
粽子很多人喜欢吃,端午节是吃粽子的时候,其实不仅是端午节,平时我们也可以自己做粽子。今天教大家最简单的肉粽子的做法,肉粽是比较常见的一种粽子,口感丰富,油香扑鼻。
肉粽怎么做
主料:
糯米200克、五花肉100克。 辅料:料酒1汤匙、生抽1茶匙、红线3根、粽叶3片、油适量。
肉粽子的做法
1、五花肉切成小片,加料酒、生抽,搅拌均匀后放入冰箱;
2、糯米洗净,然后放一点生抽,搅拌均匀;
3、干粽叶放在热水里浸泡3分钟后,剪去尖的两头,将泡好的棕叶根尖部卷一个漏斗状,再放入糯米和肉片,最后顺着粽子本身的形状把棕叶包裹完整,用红绳系紧;
4、放入蒸锅蒸40分钟即可。
小贴士:
粽子主要是用糯米作为主料,所以脾胃虚弱,消化不好,老人和小孩要少吃。
在端午节到来的时候人们都要包粽子,但是你知道端午节人们为什么要包粽子吗?这中间是有很多的故事,今天我们就来看看为什么端午节要包粽子呢。其实端午节包粽子是因为屈原的缘故,为了纪念他人们才包粽子的。当然这只是一种传说了。
为什么端午节要包粽子呢 端午节人们为什么要包粽子
一般认为,端午节吃粽子是为了纪念伟大诗人屈原,实际上据专家考证,粽子只不过是民间普通食品,最初吃粽子也不固定在端午,说端午节吃粽子是祭屈原,是后人附会而形成的,只是反映民众的心里愿望而已。传说,公元前340年,爱国诗人、楚国大夫屈原,面临亡国之痛,于五月五日,悲愤地怀抱大石投汩罗江,为了不使鱼虾损伤他的躯体,人们纷纷用竹筒装米投入江中。以后,为了表示对屈原的崇敬和怀念,每到这一天,人们便用竹筒装米,投江祭奠,这就是我国最早的粽子--“筒粽”的由来。
端午节包粽子的传说
农历五月初五屈原投江殉难之后,楚国百姓每年的这一天都驾着船,把装在竹筒里的米饭,投到汩罗江中祭奠屈原。到了东汉光武帝刘秀建武年间(25-55年),长沙地方有一个叫欧回的‘人,说他白天见到一个自称是三闾大夫屈原的人,并对他说:“你们每年祭我的竹筒米都被蛟龙吃了。今后你们可以用艾叶塞在竹筒口,再用五色丝系牢,因为蛟龙最怕这样的东西。”说完人便不见了。
后来欧回把这事告诉大家,大家又一传十,十传百,并都按此照办,于是就产生了粽子。
粽子的起源
粽子的产生主要是祭祀神灵的需要。而端午食粽纪念屈原的传说相对较晚出现。现在,在广大的汉民族地区流行着的端午节食粽纪念屈原,则来源于南朝梁时吴均的《续齐谐记》。其云:“屈原以五月五日投汨罗而死,楚人哀之,每至此日以竹筒贮米投水祭之。汉建武中,长沙欧回白日忽见一士人自称三闾大夫,谓回曰:‘君常见祭,甚善。但常所遗苦为蛟龙所窃。今若有惠,可以楝树叶塞其上,以五彩丝缚之。此二物蛟龙所惮也。’回依其言。世人五日作粽并带五色丝及楝叶,皆汨罗遗风也。”
鲜肉粽子的做法
原料:
糯米2500克,夹心猪肉750克,酱油150克,白砂糖、食盐、味精,绍酒少许,粽叶适量,做法:
1、把洗净的猪肉切成15克重的肉块,用绍酒、酱油、白糖、食盐、味精拌匀浸泡待用。
2、将糯米淘净,沥干后,放酱油、盐少许,上下搅拌,使酱油和盐浸入米小,3、取洗净的粽叶‘两张,先折成三角彤,取糯米50克,先放三分之,冉放肉块,最后再将剩余的三分之二放人。将粽子捏成三角形。
4、放人凉水中煮2小时,后改文火再煮1小时即可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