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历屋
万年历

东坡

2021/9/26 13:04:31
万年历日历:东坡知识
东坡知识
东坡肉的正宗做法

东坡肉很多人都知道,这是一道硬菜,在很多的餐厅都可以点到,东坡肉是一道传统名菜,也是一道家常菜,属于川菜和浙菜,各地都有,做法上有些许不同。东坡肉是用半肥半瘦的猪肉做成,成菜色泽红亮,肉质肥而不腻很好吃。

今天就为大家介绍东坡肉的正宗做法,到底正宗东坡肉怎么做简单又好吃呢?喜欢吃的小伙伴可以学一学。

正宗东坡肉怎么做简单又好吃?

食材:

五花肉500克;

配料:

生姜5片,大葱一根,香葱两根,八角一颗,老抽一勺,生抽4勺,冰糖2块,花雕酒100ml;

烹饪步骤

东坡肉的做法:

1、锅里面放水和五花肉,开始煮,水沸后,将五花肉捞起来洗干净;

2、砂锅里面加大葱,生姜和八角;

3、将五花肉切成大小相同的小方块,放入香葱,排放整齐,码在砂锅里面;

4、放老抽,生抽,花雕酒,冰糖等调味,水盖过五花肉即可;

5、加盖大火开始煮,水开了之后转小火焖煮40分钟,五花肉要翻面,加入剩余的花雕,最后焖煮20分钟;

6、将煲锅中的油捞出,煮好的东坡肉盛出,浇上肉汁,盖上盖子,隔水蒸半个小时左右就做好了。

小贴士:

1、肉要选择半肥半瘦的五花肉,肉块要切的整齐,要先氽烫熟,再切;

2、焖煮时,掌握好火候,小火焖,大火煮;

3、东坡肉要做得地道,绍兴酒一定要,花雕的色泽很适合做东坡肉。


你知道吗

一提起苏轼,除了能马上想到他的诗歌,还有美食东坡肉。其实,除了东坡肉之外还有道类似的菜品------东坡豆腐!来看一看这道美味吧!

菜品来历:东坡豆腐是一道色香味俱全的汉族名肴,属于川菜系。此菜汁浓味美,清热润燥。著名诗人苏东坡亲自操勺,创新豆腐菜肴。名品豆腐加上名人烹制,酷似猪肘,质嫩色艳,鲜香味醇。

主料:豆腐两块,熟火腿片少许。

佐料:白菜芯、香菇三个、熟冬笋片、葱、姜、面粉、料酒、味精、盐分别少许。

烹饪方法:

一、将豆腐切成长方块,加入盐、面粉,在油锅中炸至金黄色,捞出沥干。

二、锅里放油,煎开后,加入葱、姜、料酒、盐豆腐、香菇、冬笋、火腿,添入适量汤。

三、小火煨焖六分钟,再用大火烧干汤汁,出锅装盘即成。

怎么样,是不是很想尝尝味道,赶快尝试做一做吧!


东坡肉是哪里的菜系

东坡肉属于浙菜、川菜、苏菜以及鄂菜。东坡肉又名滚肉、红烧肉,是江南地区汉族传统名菜,以猪肉为主要食材。制作东坡肉一般选用半肥半瘦的猪肉,切成约二寸许的方正形猪肉做食材。成菜后,薄皮嫩肉,色泽红亮,味醇汁浓,酥烂而形不碎,香糯而不腻口。

东坡肉的主料和造型大同小异,主料都是半肥半瘦的猪肉,加入配料焖制而成,成品菜都是码得整整齐齐的麻将块儿,红得透亮,色如玛瑙,夹起一块尝尝,软而不烂,肥而不腻。

东坡肉相传为北宋词人苏轼(四川省眉山市人)所创制(一说为苏轼小妾王朝云在苏轼被贬黄州之际为改善饮食所创),最早发源地是四川眉山。原型是徐州回赠肉,为徐州“东坡四珍”之一。

注意事项:选购猪肉时,粘连在一起的猪肉不要买。包装袋中冰晶多的不要买。置于冰柜外层的不要买。食用猪肉后不宜大量饮茶。


东坡肉的来历

东坡肉又名滚肉、东坡焖肉,据说是由北宋文学家苏轼首创的。苏轼在杭州做官时,遇到天降大雨,江河决堤,湖水泛滥,他就组织百姓挖通河道,并且在西湖上筑了一道堤,防止湖水泛滥。

当地的老百姓因为这件事感激苏东坡,在过春节的时候,大家不约而同来苏轼家里送肉送酒。苏轼收到后,便叫厨师将肉切成方块,烧得红酥酥的,然后分送给参加疏浚西湖的百姓们吃,大家吃后无不称奇,把他送来的肉都亲切地称为“东坡肉”。

东坡肉是江南地区汉族传统名菜,属于浙菜系,同时也属于川菜系,以猪肉为主要食材。东坡肉的主料和造型大同小异,主料都是半肥半瘦的猪肉,加入配料焖制而成,成品菜都是码得整整齐齐的麻将块儿,红得透亮,色如玛瑙,夹起一块尝尝,软而不烂,肥而不腻。

1956年,评出的36道杭州名菜中,东坡肉在列。2015年12月,在湖北烹饪酒店行业协会第六届会员代表大会上,黄冈市有六道本土菜肴被认定为湖北名菜点、中华名菜点。其中包括黄州东坡肉。


东坡肉的来历

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人喜欢吃东坡肉,它的做法要以慢炖为主,烧出来的味道非常美味。最近有些朋友来咨询小编,东坡肉的来历是什么?东坡肉的由来是什么?接下去给大家分享一些知识点,大家可以灵活运用,以下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东坡肉的来历

东坡肉的来历是苏东坡在黄州制作的,那时他曾将烧肉之法写在《食猪肉》一诗中:“黄州好猪肉,价贱如粪土,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时它自美。每日早来打一碗,饱得自家君莫管。”但此菜当时并无名称,以其名字命名为“东坡肉”,是在他到杭州做太守的时候。当时西湖已被葑草淹没了大半,他上任后组织民工铲除葑草,疏通湖巷,筑堤建桥,使西湖重新恢复了容貌,并增加了景点。

杭州城里的老百姓都很感激他,听说他平时最喜欢吃红烧肉,于是不少人不约而同地上门送猪肉。他收到许多猪肉后,便让家人将肉切成方块,加调味和酒,用他的烹调方法煨制成红烧肉,分送给参加疏浚西湖的民工。大家吃后,称赞此肉酥香味美,肥而不腻,于是人们便以他的名字将此烧肉命名为“东坡肉”。后来此菜流传开来,并成为中外闻名的传统佳肴,一直盛名不衰。

东坡肉是以苏东坡的名字命名的菜肴。苏东坡是我国北宋时期的著名诗人,他对诗文、书法有很深的造诣,对烹调菜肴亦很有研究。他自己会烹制菜肴,并十分擅长烧肉,在他的许多名诗中都有关于饮食方面的内容,如《食猪肉》、《老饕赋》、《丁公默送蝤蛑》、《豆粥》、《羹》等诗,都反映出他对饮食烹调的浓厚兴趣。

东坡肉做法

食材:2斤五花肉,1瓶花雕酒,1瓶啤酒,85克白糖,15克生抽,10克红烧酱油,3克老抽详细步骤:

1、首先把五花肉放在烧热的锅底烙一下,这样做的目的是去除皮腥味,还有残留的猪毛,把猪皮烙成金黄色,用刀刮一下,然后用温水清洗干净。清洗后把五花肉加黄酒,葱和姜片煮一下,这样是为了更好的去除血水,煮至8成熟就可以了。用筷子插入,没有血水溢出就可以捞出来,用凉水冲洗一下,晾凉。

2、五花肉煮好以后要改刀切成大块,一般情况下是5厘米×5厘米的大块儿。因为五花肉在制作过程中会再一次的缩水,所以要比做红烧肉大。同时因为有些五花肉很容易分层,我们可以用棉线把它五花大绑,免得煮散了。今天的东坡肉需要使用砂锅来做,在砂锅中垫入葱姜,把五花肉摆放在上面,然后倒入1瓶花雕酒,1瓶啤酒。再加85克冰糖,15克生抽提鲜,10克红烧酱油,2克草菇老抽,有了这两种酱油的加入,不需要熬糖色了。

3、先用大火烧开,烧开后转最小火慢炖2个小时,在炖的过程中将肉数次进行翻面,这样肉块上色会非常的均匀。炖上2小时后可以看到颜色非常红润,这样基本就可以吃了。但现在吃的话,就和红烧肉没什么区别了,作为东坡肉我们还要上锅蒸,把肉放入盘中,汤汁倒出,蒸1个小时。逼出肉块里的油份,这样使东坡肉吃起来一点都不油腻,口感上更加的绵软。

4、将蒸好的肉块摆入盘中,最后把汤汁的残渣过滤掉以后,用大火收汁浓稠,浇在肉块上面。这道金典的东坡肉就做好了。颜色亮丽,肉质真正做到肥而不腻,入口即化,瘦肉软烂酥香,还不需炒至糖色。


苏东坡人生最后一首诗是哪首

导语:苏东坡就是我国北宋著名诗人苏轼,,为“唐宋八大家”之一。相信大部分人多多少少都读过关于苏东坡的古诗,那么,你最喜欢哪一首呢?你知道苏东坡人生最后一首诗是哪首吗?近日,有网友对苏东坡人生最后一首诗进行了分析,究竟苏东坡人生最后一首诗写给谁的呢?一起来了解。

苏东坡人生最后一首诗是哪首

苏东坡人生最后一首诗

《庐山烟雨》,也称《观潮》,是宋代文学家苏轼临终之时给小儿子苏过手书的一道偈子,体裁为七言绝句。

原诗:

版本一

庐山烟雨浙江潮,

未到千般恨不消。

到得还来别无事,

庐山烟雨浙江潮。

版本二

庐山烟雨浙江潮,

未到千般恨不消。

及至到来无一事,

庐山烟雨浙江潮。

译文:

庐山美丽神秘的烟雨,钱塘江宏伟壮观的潮汐,很值得去观赏一番。无缘去观赏庐山的烟雨和钱塘江的潮汐,是会遗憾终身的。终于亲临庐山、浙江,看到了蒙蒙烟雨、澎湃潮水,却没有什么特别的感受,只觉庐山烟雨就是庐山烟雨,浙江潮水就是浙江潮水。

赏析:

观潮

这是苏轼在临终之时给小儿子苏过手书的一道偈子。苏轼结束了长期流放的生活,从一个踌躇满志、一心从政报国的慷慨之士,慢慢变成一个从容面对、参透生活禅机的风烛老人。

翻开苏轼的诗集,描写庐山和杭州的诗篇可说不少,但是这一首《观潮》所流露的思想感情却很特别,极具禅味。

就苏轼的庐山诗而言,他写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就别开生面;他写的西湖诗“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若把西湖比西子,淡装浓抹总相宜”也独步古今。前者哲理趣味极浓,说明如陷在里面跳不出来,就常被现象迷惑而看不到客观事物的真相。后者观察景物敏锐而深刻,譬如恰到好处。《观潮》一诗,也是继于以往人生体验,看清自己心随境转、杂念丛生的冲动之后的淡雅,不随着冲动妄念走。

从诗的命意看,可以看出诗人对庐山的风景和钱塘江潮慕名已久,常萦于梦寐。似乎如果不能身历庐山之境,一赏烟雨迷濠之奇;如果不能目睹钱塘江潮,一看它万马奔腾,势撼山岳之壮,真是辜负此生,千般遗憾,难以消解。可是后来攀登庐山,出任杭州刺史,饱览了庐山的烟雨,欣赏了一年一度的钱塘江潮,反倒觉得客观的景物究竟是旷世稀有还是平淡无奇,也不过是自己主观意识的驱动。烟雨的聚散飘忽,江潮的自来自去,似乎不再那么激烈澎湃,不过是风幡不动心妄动。

观潮赏析

以禅理入诗的历代诗人都有,唐代的王维可以说是代表,因为他追慕隐逸恬静,后来更皈依佛教,所以很多诗表现了出尘的思想。如“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都是例证。苏轼在经历过宦海风涛,经历了人生道路上的许多坎坷之后,产生“及至到来无一事”的禅语,也是烦恼即菩提的真实价值。

苏轼借《观潮》为题,抒写了一种经历妄念躁动,转而豁然超越的思想,有佛家的禅宗情调。所谓禅宗,有南北之分,北宗强调“住静观心”、“慧念以息想,极力以摄心”;南宗则提倡“心性本净、佛性本有、觉悟不假外求”以达到“无念为宗”。苏轼在诗中说的“及至到来无一事”,就是把自己妄念看清,恍然看清自己之后,细想这与苏轼当初未来时的千般期待、万分遗憾,显得很可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