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历屋
万年历

入伏

2020/7/8 16:02:40
万年历日历:入伏知识
入伏知识
夏至三庚入伏怎么算的

导语:三伏天是通过计算“庚日”来确定的,但并不是随便一个庚日都算入伏,必须要以夏至之后的第三个庚日为准。那么,到底夏至三庚入伏怎么算的呢?你知道如何计算入伏时间吗?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

夏至三庚入伏怎么算的 如何计算入伏时间

夏至三庚日

夏至后第三个庚日开始为头伏(初伏),头伏第一天为入伏,第四个庚日为中伏(二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为末伏(三伏),每伏十天共三十天。有的年份“中伏”为二十天,则共有四十天。

《幼学琼林》中说:“初伏日是夏至第三庚。”由于天干是10个,所以每隔10天就出现一个庚日,如庚子日、庚寅日、庚辰日等。一年365天(闰年366天)都不是10的整数倍,今年某一天庚日,明年就不一定是庚日。由于庚日的变化不定,所以每年入伏的日期不尽相同。

三伏是一年最热的时期,分为初伏、中伏、末伏。这是因为春分以后昼长夜短,至夏至时 阳光接近直射。但夏至还不是最热的时候,因为这时地面吸收的热,晚上又散发了一大部分。不过,每天吸热多,散热少,积累下来一天比一天热,大约再过20多天到了三伏,天气就最热了。

三伏分为:初伏,中伏和末伏。夏至后第三个庚日是初伏第一天,第四个庚日为中伏第一天,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是末伏第一天。初伏,末伏各10天,中伏天数不固定,夏至到立秋之间有4个庚日时,中伏为10天,有5个庚日时,中伏为20天。

伏,是避暑之意。从夏至开始,昼短夜长,热的中间潜伏着寒冷的因素,

人们常用“热在三伏”这句话来形容盛夏的气候特点。这种说法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秦代,就把一年中最热的时候叫做伏天了。

天干地支的来历:

天干地支简称“干支”,在中国古代主要是用来记年、月、日、时,就与当代用阿拉伯数字来记年、月、日是一个道理(干支在古代就像今天的日历)十干和十二支依次相配,组成六十个基本单位,这六十个单位称为一个甲子(花甲),名为“干支纪法”。

十天干:

甲(jiǎ)、乙(yǐ)、丙(bǐng)、丁(dīng)、戊(wù)、己(jǐ)、庚(gēng)、辛(xīn)、壬(rén)、癸(guǐ);

甲、丙、戊、庚、壬为阳干,乙、丁、己、辛、癸为阴干。

十二地支:

子(zǐ)、丑(chǒu)、寅(yín)、卯(mǎo)、辰(chén)、巳(sì)、午(wǔ)、未(wèi)、申(shēn)、酉(yǒu)、戌(xū)、亥(hài)。

子、寅、辰、午、申、戌为阳支,丑、卯、巳、未、酉、亥为阴支。


2020入伏和出伏时间表

导语:每年三伏天入伏和出伏时间都有所不同,其天数也又长又短,有时候是30天,有时候是40天,其中区别在于中伏有些年份是10天,有些年份是20天。那么, 今年最新三伏天起止时间什么时候呢?一起来看看2020年入伏和出伏时间表。

2020年入伏和出伏时间表 今年最新三伏天起止时间

2020入伏与出伏

2020年7月16日入伏,2020年8月24日出伏。

2020三伏天具体时间表:

初伏:公历2020年7月16日~2020年7月25日;

中伏:公历2020年7月26日~2020年8月14日;

末伏:公历2020年8月15日~2020年8月24日。

入伏意思是进入三伏天。 “夏至三庚数头伏”,这是确立初伏的依据。历书规定:“夏至三庚便数伏”,意思是说,“从夏至日”开始往后数,数到第三个“庚日”便开始入伏了。

出伏意思是过了伏天,伏天结束。

出伏后还要热多久?

三伏天后天气

半个月至二个月不等。

每年秋老虎控制的时间有长有短,半个月至二个月不等。有时秋老虎来了去,去了又回头。所以,出伏后好还会热多久时间是不一定的,要根据秋老虎的表现。大多在8月底或九月初的时候,就会开始慢慢降温了。

出伏后南方大部分地区气温通常低于30度。

华南处暑时仍基本上受夏季风控制,所以还常有华南西部最高气温高于30℃、华南东部高于35℃的天气出现。特别是长江沿岸低海拔地区,在伏旱延续的年份里,更感到“秋老虎”的余威。南方地区,秋天总是让人感到姗姗来迟,形成秋老虎的原因是控制我国的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秋季逐步南移,但又向北抬,在该高压控制下晴朗少云,日射强烈,气温回升。


2022入伏时间和出伏时间表

导语:6月已到中旬,天气是越来越热了,高温天气频发,估摸着,一年的三伏天应该也快到了。一般每年入伏时间是“夏至三庚”,也就是夏至节气之后的第三个庚日就是入伏时间。那么,如此计算,今年什么时候入伏什么时候出伏呢?一起来看看下面的2022入伏时间和出伏时间表。

2022入伏时间和出伏时间表

三伏天

2022入伏时间是2022年7月16日,出伏时间是2022年8月25日。具体时间表:2022年一伏(头伏):7月16日-7月25日,共10天;2022年二伏(中伏):7月26日-8月14日,共20天;2022年三伏(末伏):8月15日8月24日,共10天。

依传统历法规定,夏至后第三个“庚日”起进入头伏,第四个“庚日”起进入中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起进入末伏,合称“三伏”。初伏和末伏都是10天,中伏有时是10天,有时是20天。每年入伏的时间不固定,中伏的长短也不相同,需要查历书计算,简单地可以用“夏至三庚”这4字口诀来表示。

什么情况下中伏是10天或是20天?这与夏至后第一个“庚日”出现的早晚有关。如果第一个“庚日”出现在夏至的5天之后,那么从夏至到立秋的45天中,只能有4个“庚日”,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距进入中伏的第4个“庚日”,只有10天时间;如果第一个“庚日”出现在夏至后的5天之内,那么从夏至到立秋的45天中便会出现5个“庚日”,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距进入中伏的第4个“庚日”,要有20天的时间,民间俗称“俩中伏”。

三伏天防暑:

三伏天

一、夏天不提倡进行爬山等在室外、白天进行的剧烈活动,建议可选择游泳、早晚慢跑等体育活动。

二、要多喝白开水,并且要定时饮水,不要等口渴时再喝,口渴后不宜狂饮。应少喝果汁、汽水等饮料,其中含有较多的糖精和电解质,喝多了会对胃肠产生不良刺激,影响消化和食欲。

三、不宜过量饮酒。人体在夏季受气温影响极易积蕴湿热,而湿热过盛又是诱发皮肤发生疮痈肿毒的病因,若大量饮白酒,更会助热生湿,无异于火上浇油。

四、饮食不宜过于清淡。夏天人的活动时间长,出汗多,消耗大,应适当多吃鸡、鸭、瘦肉、鱼类、蛋类等营养食品,以满足人体代谢需要。夏天的时令蔬菜,如生菜、黄瓜、西红柿等的含水量较高;新鲜水果,如桃子、杏、西瓜、甜瓜等水分含量为80至90% ,都可以用来补充水分。

五、午睡时间不宜过长。午睡时间过长,中枢神经会加深抑制,脑内血流量相对减少会减慢代谢过程,导致醒来后周身不舒服而更加困倦。

六、忌受热后“快速冷却”。炎夏,人们外出或劳动归来,喜欢不是开足电扇,就是立即去洗冷水澡,这样会使全身毛孔快速闭合,体内热量反而难以散发,还会因脑部血管迅速收缩而引起大脑供血不足,使人头晕目眩。

七、空调室内外温差不宜太大。使用空调室内外温差不超过5度为宜,即使天气再热,空调室内温度也不宜到24度以下。

三伏天

八、不宜佩戴金属首饰。金属装饰品中的某些金属沾上汗水,所接触到的皮肤可能出现微红或瘙痒等症状,容易引发接触性皮炎。

九、夏天出门记得要备好防晒用具,最好不要在上午10点至下午4点时在烈日下行走。如果此时必须外出,一定要做好防护工作,如打遮阳伞、戴遮阳帽、戴太阳镜,最好涂抹防晒霜。

十、生活起居要规律,不经常熬夜,保证充分的睡眠也是预防中暑的有效措施。睡眠时注意不要躺在空调的出风口和电扇下。

十一、出门还要随身携带防暑降温药品,如十滴水、仁丹、风油精等,以防应急之用。


武汉入伏2020什么时候

导语:武汉的袭击是非常闷热的,尤其在入伏之后,更是天天在“桑拿”,所以一定要注意防暑降温。适当的安排三伏贴、三伏灸也是可以的。那么,武汉入伏2020什么时候呢?你知道2020武汉入伏是什么时间吗?一起来看看。

武汉入伏2020什么时候 2020武汉入伏是什么时间

2020武汉入伏

2020武汉在公历2020年7月16日入伏。

2020三伏天具体时间:初伏(一伏):公历2020年7月16日~2020年7月25日;中伏(二伏):公历2020年7月26日~2020年8月14日;末伏(三伏):公历2020年8月15日~2020年8月24日。

武汉三伏天气温:

武汉七月平均温度是26℃ - 33℃,

白天平均33℃,建议穿轻棉织物制作的短衣、短裙、薄短裙、短裤等清凉透气的衣服。

夜间平均26℃,建议穿棉麻面料的衬衫、薄长裙、薄T恤等清凉透气的衣服。

武汉八月平均温度是25℃ - 33℃,

白天平均33℃,建议穿轻棉织物制作的短衣、短裙、薄短裙、短裤等清凉透气的衣服。

夜间平均25℃,建议穿棉麻面料的衬衫、薄长裙、薄T恤等清凉透气的衣服。

武汉夏天为什么热?

武汉夏季

武汉的夏天每年长达5个多月,超过人体皮肤的暑热日平均每年有60—70天,大于35℃的酷热日平均每年接近18天之多。尽管如此,最高气温不是唯一衡量一个地方的炎热指标,比如北京、济南等地的最高气温都达到了42℃,比武汉高,但不能说这些地方比武汉热,这是因为真正使人感到非常炎热的是除长时间维持或经常出现的高气温外,还与湿度和风以及当日的最低气温有关。同样的高温天气条件下,如果风小、湿度大、最低气温高都会加剧人们所感受到的炎热程度。

每年夏季的炎热期主要是7—8月,武汉7—8月的平均气温为28.6℃,而与武汉一起被称为“三大火炉”的重庆、南京7—8月的气温都比武汉低,分别为28.2℃、27.6℃。7—8月武汉的相对湿度为79% ,在我国内陆城市中属最高。武汉7—8月的平均风速与南京、重庆比武汉最小。如果夏季最低气温在27℃以上,人们会感到非常闷热,武汉每年7—8月最低气温大于27℃的日数平均为16天左右,重庆、南京仅为8天和7天。

形成武汉夏天平均气温高、湿度大、风力小、最低气温偏高的原因又是什么呢?武汉地处长江中下游地区,在盛夏时期,长江中下游地区高空被西太平洋副高牢牢控制,似火的太阳晒得大地热辣辣的,发烫的大地又烤热了空气,使得气温猛升;武汉及其周边地区水域辽阔,水田遍布,沟渠纵横,在烈日照射下,水分蒸发剧烈,使得空气湿度加大;还有,武汉地势平坦低凹,海拔很低,散热更加困难,使得白天、晚上的气温变化不大,最低气温偏高,武汉不但白天热,夜晚也热不可耐,犹如蒸笼一般,这也是武汉炎热天气的特点;另外,武汉的城市热岛效应也十分明显,随着武汉市都市化的发展,城市热岛效应更为明显,从而也增加了城市夏季的炎热度。总之,武汉夏季的炎热与大气环流、城市的地势地貌、城市热岛效应等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大暑是入伏第一天吗

导语:之前说过,小暑不是入伏,那么,到底大暑是入伏第一天吗?和小暑一样,大暑也不是入伏的第一天,入伏的标准是“夏至三庚日”,如此推算,那大暑是进入伏天了吗?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

大暑是入伏第一天吗 大暑是进入伏天了吗

大暑与入伏

不是。入伏为夏至之后第三个庚日,庚日的日期是有变化的,并不固定,所以每年入伏的日期不尽相同,但入伏日期总是在7月11日至7月20日之间。

中国古代用天干、地支合并记载时间。天干的数字有10个,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的数字是12个,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把天干与地支相配,就得甲子、乙丑、丙寅、丁卯……,交叉配合60次,故称60花甲子。“三庚”就是遇上3个“庚”字,到第3个庚日为初伏。由于天干是10个,所以每隔10天就出现一个庚日,如庚子日、庚寅日、庚辰日等。一年365天(闰年366天)都不是10的整数倍,今年某一天庚日,明年就不一定是庚日。由于庚日的变化不定,所以每年入伏的日期不尽相同。

伏,分为初伏、中伏、末伏,叫做三伏。三伏是一年之中最热的时期,这是因为逐渐夜短昼长,阳光接近直射。但夏至还不是最热的时候,因为这时地面吸收的热,晚上又散发了一大部分。不过,每天吸热多,散热少,积累下来一天比一天热,大约再过20多天到了三伏,天气就最热了。

三伏的日期是从夏至日后数到第三个庚日是初伏,第四个庚日到第五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到第二个庚日为末伏。每一个庚日相隔10天,中伏天数不固定,夏至到立秋之间有4个庚日时,中伏为10天,有5个庚日时,中伏为20天。

伏,是避暑之意。从夏至开始,昼开始变短夜开始变长,热的中间潜伏着寒冷的因素,当初起名“伏”是很科学的。

大暑之后多久凉快?

大暑

大暑是夏天最热的时候,一般要经过3个月到立秋天气才会慢慢变凉爽。7月19刚进入三伏的头伏,而且就算立秋了还有秋老虎呢,三伏要40天,起码要8月底才能慢慢凉快了。

大暑期间之所以这么炎热,首先是因为在这段时间里,南京经常受副热带高压控制,高温酷暑,降水较少。另外,通常入夏以来,地面上白天从太阳光中吸收的热量多于夜间散发的热量,热量不断积累,到大暑期间,所积累的热量达到了顶峰,所以大暑节气最为炎热。

在我国很多地区,经常会出现极端的高温天气。晴朗时,经常骄阳似火,酷热难耐;阴雨时,则闷得让人难以喘气。民间有“小暑大暑,上蒸下煮”“大暑前后,热死泥鳅”“大暑到,暑气到”等谚语。

紧跟大暑节气后的是每年8月7日或8日太阳到达黄经135°时的立秋节气。“秋”就是指暑去凉来,意味着秋天的开始。但是立秋之后还有秋老虎,此时也非常的热。

随着大暑的到来,7月23日三伏天的中伏也将接踵而至。今年的“中伏”有20天的时间。末伏为10天,再加上秋老虎,预计到八月底天气才开始转凉。


2022小暑是暑伏吗

导语:小暑节气意味着一年中最热的时期已经到来,但这个热还没有达到巅峰。既然是最热时期的到来,那么,2022小暑是暑伏吗?小暑和入伏是同一天吗?首先,三伏天是两个概念,小暑是24节气之一,而三伏天是一年中最热的一个时期,两者时间没有直接联系。

2022小暑是暑伏吗

小暑

不是。2022年小暑时间是7月7日,而2022年入伏的第一天是7月16日。一般来说,小暑后的第一个庚日为入伏的时间点(庚日与庚日间隔10天),因此小暑时节大部分都处于“入伏阶段”。今年的大暑日为7月23日,正好处于“中伏阶段”,可以说“夏有三伏,热在中伏”,而中伏中的“大暑”是一年中最热的时间点。

小暑节气的特征:

暴雨增多

小暑前后,中国南方大部分地区各地进入雷暴最多的季节。雷暴是一种剧烈的天气现象,常与大风、暴雨相伴出现,有时还有冰雹,容易造成灾害。

进入伏旱期

华南东部,小暑以后因常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多连晴高温天气,开始进入伏旱期。中国南方大部分地区这一东旱西涝的气候特点。

三伏天开始的计算:

三伏天

我国传统的推算方法规定,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为初伏之始,第四个庚日为中伏之始,立秋后第一个庚日为末伏之始。因为每个庚日之间相隔10天,所以初伏、末伏规定的时间是10天。中伏的天数则有长有短,可能是10天,也可能是20天,这取决于每年夏至节气后第3个庚日(初伏)出现日期的迟早。

三伏天出现在小暑与处暑之间,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的时段。造成三伏天湿度高原因是,三伏天吹东南风,而东南方是太平洋和印度洋,空气潮湿,风的潮湿造成了三伏天湿度大。到了深秋或冬天则相反,吹西北风,而西北方是干燥的内陆,把干燥寒风吹向大陆,于是冬天湿度低。

每年入伏的时间不固定,中伏的长短也不相同,需要查历书计算,简单地可以用“夏至三庚”这4字口诀来表示入伏的日期,即从夏至后第3个“庚”日算起,初伏为10天,中伏为10天或20天,末伏为10天。我国古代流行“干支纪日法”,用10个天干与12个地支相配而成的60组不同的名称来记日子,循环使用。每逢有庚字的日子叫庚日。庚日的“庚”字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10个天干中的第7个字,庚日每10天重复一次。从夏至开始,依照干支纪日的排列,第3个庚日为初伏,第4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第1个庚日为末伏。如果立秋日及其后两天出现庚日,则中伏为10天,否则中伏为20天,于是出现了有些年份伏天30天,有些年份伏天40天的情况,且大部分年份都是40天,下一个三伏共计30天的年份是2031年。

2022年三伏天时间表:

三伏天

2022年三伏天从7月16日开始,8月24日结束,历时40天。

具体时间如下:

初伏:2022年7月16日-2022年7月25日,共10天。

中伏:2022年7月26日-2022年8月14日,共20天。

末伏:2022年8月15日-2022年8月24日,共10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