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每年6月21日前后(20日~22日),太阳到达黄经90°时开始。是最早被确定的一个节气。西元前7世纪,古人用土圭量日影,夏至这一天日影最短,因此把这一天称作“夏至”。“夏至节”古时又称“夏节”,它不但是一个重要的节气,还是中国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夏至日这一天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昼时间最长的一天。
夏至日,这一天太阳光几乎直射北回归线,是太阳在一年中所能达到北半球最高的纬度
6月21日6时34分,迎来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夏至。天文专家表示,这一天太阳光几乎直射北回归线,是太阳在一年中所能达到北半球最高的纬度,也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昼时间最长的一天,且越往北白昼越长,黑夜越短,直到北极圈以内,白昼成为24小时。
由于地球的赤道平面与公转轨道平面(即黄道平面)有一个夹角,根据地球公转位置的不同,太阳直射地球上位置就不同,春分秋分太阳直射点位于赤道,夏至在北回归线,冬至在南回归线,在北半球,春分秋分昼夜等长,夏至昼长夜短,冬至昼短夜长,南半球则正好相反。
夏至日这天,整个地球上除北极点和南极圈内的极夜地区外,所有地点的日出方向都是从东北方开始的,在西北方落下。
天文教育专家、天津市天文学会理事赵之珩说,“至”是“极”的意思,夏至也叫“日长至”。交夏至节气以后,太阳的直射点一天一天南移,北半球的白昼时间也一天比一天缩短。“当天,我国白昼最长的是漠河,昼长16小时56分;最短的是曾母暗沙,昼长12小时16分。从南到北白昼时间长度相差4小时40分钟。”赵之珩说。
赵之珩说,夏至前后,国际空间站(ISS)将频繁“漫步”天空,如果天气晴好,我国北方地区公众可用肉眼欣赏到这难得的天上“马拉松”,幸运的话,整晚可看到5-6次以上的ISS过境。夏至,意味着炎热天气的正式开始。中央气象台预计,从20日开始,我国南方将迎来今年以来最大范围、同时也是持续时间最长的高温天气。
导语:夏至当天,我国各地所吃的传统美食多有不同,其中,有些地区会吃凉面。不过,有的人则认为凉面应该是在入伏后才吃,因为民间有“头伏饺子二伏面”的说法。那么,到底夏至吃凉面还是入伏吃呢?其实两个时期都有吃面的习俗。具体夏至为什么吃凉面?一起来了解夏至吃凉面来历。
夏至吃凉面来历 夏至吃凉面还是入伏吃呢
夏至吃凉面
夏至虽不是夏天最热的时候,但表示炎热的夏天即将到来。人们从夏至开始调整饮食,以热量低、便于制作、清凉的食品为主要饮食,面条通常为一般家庭的首选。夏至这天北方各地普遍要吃面条,山东人吃面条要过凉水,俗称过水面。夏至北方吃打卤面和炸酱面,南方吃的面条品种就比较多了,如阳春面、干汤面、肉丝面、三鲜面、过桥面及麻油凉拌面等。
夏至吃凉面还是入伏吃呢?
夏至后第三个庚日为初伏,第四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为末伏,总称伏日。伏日人们食欲不振,往往比常日消瘦,俗谓之“苦夏”。夏至虽不是夏天最热的时候,但表示炎热的夏天已经到来。人们从夏至开始改变饮食,以热量低、便于制作、清凉的食品为主要饮食,面条通常为一般家庭的首选。所以,夏至面也叫做“入伏面”。
在古代的时候,一般到夏至人们都会举行祭祀仪式,祈求苍天保佑灾消年丰。《周礼春官》载:“以夏日至,致地方物魈。”周代夏至祭神,意为清除疫疠、荒年与饥饿死亡。此时民间新麦方出,人们以面食敬神。夏至吃面食这一食俗也流传至今。夏季受凉后往往会出现鼻塞恶寒、头痛身重等症状,煮一碗热面,加些葱白及胡椒,趁热品尝,有一定辅助治疗作用。
因夏至新麦已经登场,所以夏至吃面也有尝新的意思。从营养学的角度来看,夏至前后是麦子丰收、新面粉上市的时候,新鲜面粉里的营养成分较高。过去,人们在这个时候多吃面,一方面是庆祝丰收,另一方面也可以从新面粉做成口感很好的面条中汲取丰富的营养成分。
夏至吃面
夏至吃凉面的做法:
材料:面条,辣椒碎,鸡蛋,豆瓣酱
做法
1、煮锅加水,把面条煮8分熟,然后焖熟。
2、炒锅放一点油,炒鸡蛋,加入豆瓣酱。
3、面条放碗里,倒上鸡蛋酱,再洒上辣椒碎即可。
打卤面的做法:
主料:面条(标准粉)300克,香菇(鲜)70克,香干40克,猪肉(肥瘦)250克
调料:豆瓣10克,大葱5克,姜5克,大蒜(白皮)5克,酱油5克,淀粉(豌豆)5克,醋3克,鸡精2克,白砂糖5克,植物油15克
步骤:
1、香菇、豆腐干、慈菇和葱、蒜、姜均切成细粒;
2、猪肉剁碎;
3、湿淀粉、酱油和白糖兑芡待用;
4、豆瓣剁细;
5、锅内放油烧热,先后放豆瓣、葱、姜、蒜、碎肉、香菇和豆腐干、慈菇翻炒出香味,加高汤;
6、改中火烧沸后加兑好的湿芡和鸡精,稍加搅拌即成酱汤;
7、另煮面条,食用时加入做好的酱汤即可。
导语:夏至到来之后,炎热的夏天也来了,而在炎热的时节里,我们在饮食上要多加注意。当然,除了养生饮食,其实夏至当天有很多传统美食可以吃,而且这些食物也可能和气候炎热有一定关系。各地传统美食不同,那么,具体夏至美食有哪些呢?以下是夏至各地传统食物汇总一览。
夏至美食有哪些
夏至吃鸡蛋
夏至蛋
湘南的衡阳、郴州、永州和湘西吃夏至蛋。
湘南一带,主要是嘉禾、蓝山、桂阳于夏至当天早晨起来,将整鸡蛋煮熟,用红纸或红色染料将蛋皮染红,再用一个小网袋装上,系上少年、儿童的前胸,一直挂到中午或下午再剥去蛋壳将蛋吃掉。民间以为夏至吃蛋,能强身健胃,行走有劲。谚云“夏至吃蛋,石板踩烂。”
热面
还有人爱在酷热的夏天吃热面,那叫“锅挑儿”,据说有“辟恶”之意,吃热面是为驱除邪恶,多出汗以祛除人体内滞留的潮气和暑气。
夏至羹
湖南长沙人夏至日吃糯米粉拌鼠曲草做成的汤丸,名“夏至羹”,民谚云“吃了夏至羹,麻石踩成坑”,“夏至吃个团(音为”坨“),一脚跨过河”,意喻力大无比,身轻如燕。
生菜、凉面
老北京的风俗习惯,每年一到夏至就可以开始大吃生菜、凉面了,吃这些生冷的食物可以有效的帮助降火开胃,促进食欲,但是又不至于会因为过于寒凉而损害身体健康。因此每逢夏至将近的时候,凉面等食物就开始大卖了。
馄炖
无锡人中午吃馄饨,取其混沌和合之意。
有民谚说:“夏至馄饨冬至团,四季安康人团圆。”民间还有吃了馄炖之后为孩子量体重,希望孩子体重增加,身体健康的习俗。
荔枝
除了吃狗肉之外,还有吃荔枝的习惯,广州粤语地区和广西的钦州、玉林等地区都非常喜欢吃夏至的狗肉和荔枝,两者合吃不热。大量食用荔枝容易引起低血糖症,也就是“荔枝病”,因此一定要适量。
夏至饼
夏收完毕,新麦上市,所以有日吃面尝新的习俗,也有人用麦粉调糊糊,摊成薄饼烤熟食用。夹以青菜、豆荚、豆腐,及腊肉等,祭祖后食用,俗谓“夏至饼”。
夏至美食
麦粥
江苏无锡的人在夏至这一天,早餐会吃麦粥。麦粥不仅是清香宜人、健脾养胃、老少咸宜的美味,能有效缓解人们“苦夏”时的食欲不振,同时还可祛湿利尿,是夏至节不可多得的美味。
狗肉
吃狗肉能强壮身体,史记云“秦人以狗御蛊,俗谓夏至宜食狗肉”。意谓夏天多流行性疾病,夏至适宜食狗肉,以增强抵抗力。故在夏至食狗肉的习俗一直沿袭至今。
苋菜和葫芦
某些地区夏至当天未成年的外甥和外甥女会到娘家吃饭,舅舅家就会准备苋菜和葫芦做菜,寓意吃了苋菜就不会发痧,吃了葫芦腿就有力气。
圆糊醮
“夏至吃了圆糊醮,踩得石头咕咕叫”,以前很多的农户会将做好的醮坨用竹签穿好,插在水田的缺口流水的地方,并且燃烧香以此祭祀,祈求可以丰收。因此浙江绍兴依然有夏至吃圆糊醮的习惯。
新麦
山东部分地区,夏至日有煮新麦粒吃的习俗,孩子们用新麦秸编的小笊篱,在汤水中捞取新麦粒吃,既尝新,又是一种游戏。
豌豆糕
豌豆糕是南京地区的夏至风俗,每年夏至的时候,我国南京地区的老人就会要在家里面做一些豌豆糕,让小孩坐在家中吃完,以期望孩子平安,不受灾祸、不得病。
过水面
山东各地在夏至的这一天里是要吃凉面条的,也就是过水面,用麦秸编一个精致的小笊篱,在汤水中一次一次的往嘴里捞面吃,对于小孩子来说已经不只是吃饭了,更是一种游戏,充满了乐趣。
养生食物:
夏至养生
1、黄瓜
《本草求真》里提到黄瓜“气味甘寒,服此能清热利水”,所以,酷热的夏天多吃些黄瓜是有好处的。黄瓜的含水量为96% ~98% ,为蔬菜中含水量最高的。它含的纤维素很柔嫩,这对增进肠道中腐败食物的排泄及其降低胆固醇均有一定效果。
2、苦瓜
中医认为,苦瓜味苦、性严寒、能清热泻火。苦瓜的微苦味道,吃后能刺激人体唾液、胃液分泌,使食欲大增,清热防暑。苦瓜不管是凉拌,炒还是煲汤,只要能把苦瓜做得熟、并且不失“青色”,都能达到“去火”的目的。
3、鸭肉
鸭肉性偏凉,富含蛋白质,而且由于属水禽,不论煮粥还是煲汤,都可以养胃生津、软化血管,是肉类中不可多得的清凉解暑食物。
4、丝瓜
丝瓜有清热解暑的功效。历代医药典籍及其《本草纲目》皆说丝瓜能“清热利肠”。暑天吃些丝瓜汤,能消暑解热。做汤时烹煮时间不宜长,最好能保持丝瓜的鲜绿色泽。丝瓜皮及其丝瓜花一起熬水代茶,也有防暑解热之效。
5、冬瓜
冬瓜有很好的清热解暑功效。夏天多吃些冬瓜,解渴消暑、利尿。因其利尿,且含钠极少,所以是慢性肾炎水肿、营养不良性水肿、孕妇水肿的消肿佳品。它附有多种维生素及其人体所必需的微量元素,可调节人体的代谢平衡。
6、绿豆
工作及其劳动之余,喝一碗绿豆汤,自有神清气爽、烦渴尽去、暑热全消、心旷神怡之感,这是因为绿豆起到清热解暑、止渴利尿的功效。
夏至的食俗多种多样,其中,有些地方会在夏至这天吃饺子。我们知道,一般我们会在过年或者冬至吃饺子,有美好的寓意。那么,夏至吃饺子又是什么意思呢?到底夏至吃饺子有什么寓意?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夏至吃饺子的由来含义。
夏至吃饺子 夏至吃饺子有什么寓意
民间有夏至吃汤饺子,游泳时人也始终会像饺子一样浮在水上,不会被水淹的说法。
实际上,夏至比较普遍吃馄饨,因为古人称其形“有如鸡卵,颇似天地浑沌之象”,而“馄饨”又与“浑沌”谐音。盘古开天,浑沌初分,吃了馄饨可得聪明。民间还将吃馄饨引申为打破浑沌,开辟天地。
西汉扬雄所作《方言》中提到“饼谓之饨”,馄饨是饼的一种,差别为其中夹内馅,经蒸煮后食用;若以汤水煮熟,则称“汤饼”。
古代中国人认为这是一种密封的包子,没有七窍,所以称为“浑沌”,依据中国造字的规则,后来才称为“馄饨”。在这时候,馄饨与水饺并无区别。
千百年来水饺并无明显改变,但馄饨却在南方发扬光大,有了独立的风格。至唐朝起,正式区分了馄饨与水饺的称呼。
特色饺子推荐:
1、海鲜饺子
它是由猪肉、海鲜贝壳类肉、鲜汤和调味料组成。
2、开口露馅水饺
饺子的纵向两端或顶端有至少一个的开口,其开口与饺子内的饺馅相通。饺子馅包括下述原料:精肉、水、佐料、植物油。制作方法是用水饺粉合成面团,经压面机滚压成饺子皮,该饺子皮包入饺馅后,在饺子皮两相对边沿合拢处捏合并呈现出开口。
3、风味水饺
风味水饺馅料包括精肉、鲜蛋、植物油、精蔬菜等,并配以用禽类骨架做的鲜汤及调味品
4、仙人掌水饺
仙人掌水饺主料是仙人掌丁(丝);仙人掌粉。
夏至时节,我们不仅要吃传统食物,还要多吃一些适应该时节的养生食物。那么,到底夏至吃什么呢?首先,就传统食物而言,我国各地有所不同,例如广东会吃荔枝,北京吃夏至面等。而从养生方面来说,夏至的时候天气炎热,要多吃解暑降温食物。具体可以参考以下的夏至传统美食与养生食物盘点。
夏至吃什么 夏至传统美食与养生食物盘点
1、传统食物
粽子:西北地区会在夏至当天吃粽子,并且会取菊用灰来防止小麦受虫害。夏至到来,阳气一天天萎缩,阴气一天天生长,这个时候要送走旧的阳气,粽子里的糯米、红枣,从中医角度来看是象征阳的东西,人们把它们包起来吃下去,就是和阳的季节告别的意思。“吃粽子,最早是一种仪式性的吃。”
凉面:山东各地在夏至的这一天里是要吃凉面条的,也就是过水面,用麦秸编一个精致的小笊篱,在汤水中一次一次的往嘴里捞面吃,对于小孩子来说已经不只是吃饭了,更是一种游戏,充满了乐趣。
面条:“冬至饺子夏至面。”这句俗话说的是老北京另一民俗。因为地处黄河流域的北方地区,主要农作物是麦子,在新麦收获之时,人们用新面制作喜面是喜庆丰收的最好方式。吃面条不但营养丰富能满足人们的口腹需求,而且吃着巧手制出的众多样式的面条,还能给生活带来多样的乐趣。
圆糊醮:“夏至吃了圆糊醮,踩得石头咕咕叫”,以前很多的农户会将做好的醮坨用竹签穿好,插在水田的缺口流水的地方,并且燃烧香以此祭祀,祈求可以丰收。因此浙江绍兴依然有夏至吃圆糊醮的习惯。
馄炖:无锡人中午吃馄饨,取其混沌和合之意。有民谚说:“夏至馄饨冬至团,四季安康人团圆。”民间还有吃了馄炖之后为孩子量体重,希望孩子体重增加,身体健康的习俗。
夏至羹:湖南长沙人夏至日吃糯米粉拌鼠曲草做成的汤丸,名“夏至羹”,民谚云“吃了夏至羹,麻石踩成坑”,“夏至吃个团(音为”坨“),一脚跨过河”,意喻力大无比,身轻如燕。
狗肉:狗肉在民间来说一直都是滋补的佳品,而岭南地区更有夏至吃狗肉的习惯,“吃了夏至狗,西风绕场走”,也就是说夏至这一天吃了狗肉的话,身体就会强壮到足以抵抗西风恶雨的入侵了,身体更加的健康。
2、养生食物
西红柿:夏至多吃西红柿可防晒。如果每天食用40克西红柿酱,被太阳晒伤的风险将减少40% 。科学家认为,这可能是番茄红素在起着主要的作用。西红柿新平味甘、酸,有清热解毒、凉血平肝、健胃消食、生津止渴、补血养血和增进食衣的功效。现代营养学认为两者富含多种维生素。丝瓜西红柿粥有清热祛暑、除烦止渴、补益利五脏之功,男女老少皆宜。
绿豆粥:夏至,炎热的夏天就正式开始了。太仓人夏季饮食讲究清淡,过了夏至,清凉解暑的粥往往是餐桌上最常见的食品。在美食家袁枚看来,粥是非常重要的一种食品。绿豆粥夏天多吃粥类食品,是我国传统的保健方法,对身体大有好处。喝粥最好喝绿豆粥,绿豆新凉,有清热解暑的功效。用于防暑的粥还有荷叶粥、鲜藕粥、生芦根粥等。
热茶:夏至炎热离不开饮料,首选不是各种冷饮制品,也不是啤酒或咖啡,而是极普通的热茶。茶叶中富含钾元素(每100克茶水中钾的平均含量分别为绿茶10.7毫克,红茶24.1毫克),既解渴又解乏。美国的一项研究指出,喝绿茶还可以减少1/3因日晒导致的皮肤晒伤、松弛和粗糙。据英国专家的试验表明,热茶的降温能力大大超过冷饮制品,乃是消暑饮品中的佼佼者。
鸭肉:鸭肉鸭肉味甘、咸、新凉,从中医“热者寒之”的治病原则看,特别适合体内有热的人食用,如低烧、虚弱、食少、大便干燥等病症。此外,鸭肉与火腿、海参共炖,善补五脏之荫;鸭肉同糯米煮粥,有养胃、补血、生津之功;鸭同海带炖食,能软化血管、降低血压,可防治动脉硬化、高血压、心脏病。鸭肉特别适合夏至食用。鸭属水禽,新寒凉,从中医“热者寒之”的治病原则看,凡体内有热的人适宜食鸭肉,体质虚弱、食衣不振、发热、大便干燥和水肿的人食之更为有益。
苦菜:苦味菜俗话说:天热食“苦”,胜似进补。苦味食物中含有氨基酸、苦味素、生物碱等,具有抗菌消炎、解热祛暑、提神醒脑、消除疲劳等多种功效。中医学认为,夏至暑盛湿重,既伤肾气又困脾胃,而苦味食物可通过其补气固肾、健脾燥湿的作用,达到机体功能平衡。常见的“苦”味食物有苦瓜、苦菜、芥蓝等。需注意的是,苦味食品一次别吃太多,否则容易引起恶心、呕吐等不适反应。
西瓜:西瓜味甘甜、新寒,民间又叫“寒瓜”,是瓜类中清暑解渴的首选。西瓜营养十分丰富,含有人体所需的多种营养成分。因其含有96.6% 的水分,能补充夏天人体散失的大量水分。因此民间有“每天半个瓜,酷暑能算啥”的说法。夏天出现中暑、发热、心烦、口渴或其他急新热病时,均宜用西瓜进行辅助治疗。西瓜皮也可用来凉拌、炒菜吃。
夏至已到,高温是变得越加频繁了,雷雨天气更是常常不按套路出牌。大家都知道,夏至不是最热的时候,那么,朋友们清楚为什么夏至不是最热?夏至为何不是最热的时期?不清楚的小伙伴们要注意了,以下是重点内容,走过不要错过。
为什么夏至不是最热
因为夏至后第三个庚日算起的三伏天,才是一年中最热的时段。夏至前后,虽然视太阳最高,辐射最强,地面吸热最多,但地面没有达到积累和保持热量最多之时,夏至以后,地面吸热减少,温度继续升高,直到地面吸收的热量等于它所放出热量之时,地面温度才不再升高。这便是最热的时期,相当于小暑、大暑节气。过后,地面放出的热量大于地面吸收的热量,气温才开始降低。
夏至到来,但一年最热时段还未来
夏至日,昼最长,夜最短,这是相对于北半球来说的。我省将迎来一年中最长的一个白天,再加上这天北中部又是高温天,所以我省北中部要度过今年最长的一个高温天了。
夏至到来,是否意味着一年中最热的一天到来,毕竟这天白天的时间最长?这种说法是错的,因为影响气候冷暖的因素是积温。虽然夏至过后,我省的白天渐短,但白天的时长还是大于夜晚的时长的,白天近地面吸收的热量仍处于累积的状态,只不过是累积的加速度放缓了。一般到三伏天,我省才会迎来一年中最热的时段,也就是小暑、大暑、处暑这几个节气期间,我省的气温一年中最热。
夏至节气,有两种天气现象需要注意。一是局地性较强的对流运动,用刘禹锡那句著名的诗来形容,便是“东边日出西边雨”这样的突发性、局地性的强风降雨将变得多发。这是因为,夏至以后,地面受热强烈,空气对流变得旺盛,午后到傍晚经常出现雷阵雨天气。另一种天气现象是我省偏南地区如信阳、南阳等地市的暴雨天气。我省的主汛期一般在“七下八上”,但“六下七上”,我省南部的极端降雨天气将变得多发。
夏至要注意什么
适当补水
夏季气候高温闷热,极容易出汗,需要及时补充身体水分,维持体内水平衡,但不要大量饮用冰水,过凉的水会刺激胃肠道,影响消化液的分泌使食欲减退,从而造成消化不良、厌食、腹泻等胃肠道疾病。
保持清淡的饮食习惯
夏至的时候,天气炎热,受气温的影响、人的消化系统功能较弱。在饮食上,不宜继续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的食物;
要食用杂粮为主的偏凉性食物,在及时补充身体的膳食纤维的同时,避免热性食物在体内产生大量的热量。但是寒冷性的瓜果还是要适量的使用,避免损伤脾胃。
晚睡早起
在临近夏至的这段时间,尽量保持每天7个小时以上的睡眠。夏季天气炎热,容易出现“暑易伤气”的情况,令人头昏胸闷,心悸口渴,恶心甚至昏迷。规律充足的睡眠,能够有效缓解疲劳。恢复体力。
夏至的气候特征
“立竿无影”
在夏至这一天,太阳几乎直射北回归线,正午时分呈绝对(接近)直射状,北回归线地区就会出现短暂的“立竿无影”现象。
对流天气
夏至以后地面受热强烈,空气对流旺盛,午后至傍晚常易形成雷阵雨。这种热雷雨骤来疾去,降雨范围小,人们称“夏雨隔田坎”。
唐代诗人刘禹锡,曾巧妙地借喻这种天气,写出“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的着名诗句。对流天气带来的强降水,不都像诗中描写的那么美丽,常常带来局地灾害。
暴雨天气
夏至期间中国大部分地区气温较高,日照充足,作物生长很快,生理和生态需水均较多。此时的降水对农业产量影响很大,有“夏至雨点值千金”之说。这时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一般可满足作物生长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