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早的运河
最早的运河是胥河,中国的运河建设历史悠久,开凿于公元前506年的胥河,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人工运河,中国现有记载的最早的运河,也是世界上开凿最早的运河。
胥河开凿于公元前506年(春秋时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人工运河。胥河是我国现有记载的最早的运河,也是世界上开凿最早的运河,北欧的瑞典在公元1832年开挖的名叫果达河的人工河,是欧洲最早的运河,它比我国的胥河要晚2300多年。
据清光绪《高淳县志》记载:“胥河,吴王阖闾伐楚,伍员开之,以通松道。”胥河从苏州通到太湖,经宜兴、溧阳、高淳,穿固城湖,在芜湖注入长江,全长100多公里。
春秋时期,吴王阖闾为运输伐楚所用粮食,命伍子胥开挖运河,东通太湖,西入长江,胥河由此开凿。运河开通,便利航运的同时,也为下游地区带来水患。明初,建石闸启闭,胥河流通固城湖和石臼湖,连通秦淮河沟通太湖、南京之间的水道运输。永乐初年废掉运道,再筑东坝。嘉靖三十五年筑下坝,从此高淳境内诸湖水不复东行。1958年,拆除东坝引水东下,疏浚胥河,建封口坝和茅东闸,古老的运河重新恢复生机。
运河的商机
运河的建设,将带来航运成本的降低,也将带来更多投资机会。
公开资料显示,中国是居美国之后,巴拿马运河的第二大用户。巴拿马运河88% 的业务量是美国与亚太地区间的贸易货物,而来自中国的贸易货物占了38% 。
中远集团和中海集团,自然也是这条线路上的主要承运人。早在2010年,中远集团董事长魏家福就曾在巴拿马国会演讲时公开抱怨称,巴拿马运河每天仅能通行40艘船舶,而每天有近100艘船舶在等待过河。
中海集团旗下另一家航运企业的内部人士也告诉本报记者,由于宽度等限制,能够通过巴拿马运河的干散货船只有8万吨左右,更多10万吨级甚至40万吨级的大船,根本无法通过巴拿马运河,只能绕道南美洲的最南端,航程要多出一万多公里。
“运河拓宽后,预计10万吨级的干散货船就可以通过巴拿马运河了,而尼加拉瓜新运河是否能有竞争力,关键还要看具体的费率和所允许的船舶通行能力。”中海集团上述内部人士指出,而从未来的货运量需求来看,尽管全球贸易的绝对量仍会增加,但如果航运市场持续低迷,航运企业运用更大船通行的需求可能就会受限。
沟通南北的主动脉大运河
京杭运河,从北京至杭州的运河,全长1790km以上。春秋时开始开凿,元代最后开通。把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联系成一个统一的水运网,是古代南北交通的主动脉。
沟通江淮的邗沟在春秋末年已经开通。杭州至镇江的江南运河大致在春秋时形成,隋代曾大规模整修,成为隋南北大运河的南段。淮河以北,早期利用泗水通运。南宋时,黄河夺泗水入淮入海,徐州东南就利用黄河河道行运,徐州向北至济宁仍利用泗水作运道。元至元二十年(1283)开济宁以北至安山的济州河,二十六年开会通河从安山至临清接卫河。后来,济州河、会通河统称会通河。临清以北利用卫河(后称南运河)通天津。自天津由北运河至通州,都是天然河道。至元三十年(1293)开通州至北京的通惠河,以北京城内的积水潭为运河的终点,以西山泉水为源。至此,京杭运河全线贯通。因会通河段水源不足,运输量受到限制,明永乐九年(1411),宋礼主持重开,筑戴村坝引汶水至南旺向运河南北分水,形成运河上最重要的水利枢纽。接着,陈又整修淮扬运河,制定维修制度,运输能力大幅度增加。此后400多年中,每年漕运江南粮食400万石至北京。
隆庆元年(1567),为防止黄河泛滥危害运河,开南阳新河,把南阳至留城间的一段从昭阳等湖西移至湖东。万历三十二年(1604),为避免徐州至宿迁段黄河上的航运困难,开河,自夏镇(今山东省微山县城)经台儿庄至宿迁县西,入黄河。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从宿迁至清口开中运河,代替此段黄河运道。至此,运河与黄河完全分离,仅在清口交叉,由借黄行运改为避黄行运,京杭运河最后定型。
京杭运河在清口(今江苏省淮阴市西)与黄河、淮河相交,是三条河流治理的重点。由于黄河的逐步淤积抬高,造成淮河水排泄困难,黄河水位高时还要倒灌运河和洪泽湖,造成清口过船困难。为此,在高邮以下的里运河东堤上修建多座归海坝,在邵伯以下修多条归江水道和相应的归江坝,排泄淮水归海归江,里运河成为淮河的行水排洪河道。道光年间,船只过清口更加困难。
咸丰五年(1855),黄河自河南省铜瓦厢决口北徙,在山东省张秋附近冲断会通河,由于海运的兴起和津浦铁路的通车,代替了运河作为南北交通主动脉的作用,北京至杭州间的全线通航再难恢复。其中的里运河、江南运河和其他运河的个别区段还可通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