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梅雨天气里,空气是非常潮湿的,人们容易感到身体不适,而且家中的毛巾、衣物、被子等生活用品闻上去是有潮气的。那么,大家清楚梅雨天气形成的原因是什么?梅雨天的成因有哪些?对于这个问题,很多小伙伴都很想知道答案,下面赶快来了解下吧。
梅雨天气形成的原因
1、在亚洲的高纬度地区对流层中部有阻塞高压或稳定的高压脊,大气环流相对稳定少变。
2、中纬度地区西风环流平直,频繁的短波活动为江淮地区提供冷空气条件。
3、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有一次明显西伸北跳过程,500hPa副高脊线稳定在北纬20度至25度之间,暖湿气流从副高边缘输送到江淮流域。在这种环流条件下,梅雨锋徘徊于江淮流域,并常常伴有西南涡和切变线,在梅雨锋上中尺度系统活跃。不仅维持了梅雨期连续性降水,而且为暴雨提供了充沛的水气。
梅雨的特点
从我国江淮流域到日本南部,每年初夏6~7月间,都有一段连续阴雨时期,降水量大,降水次数多,这时正值江南梅熟季节,所以称为梅雨。由于这段时间里多雨阴湿,衣物容易受潮发霉,因此又俗称霉雨。
梅雨是一种大范围的大型降水过程,而不是局部的小范围天气现象。我国梅雨主要发生在湖北宜昌以东,北纬26~34度间的江淮流域地区。梅雨结束后,雨带北移到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的降水量明显减少,晴好天气增多,温度升高,天气酷热,进入盛夏时期。
梅雨的形成与东亚季风活动有密切关系。我国地处中纬度地区,东南靠海,受东亚季风活动影响很大。每年春末夏初,夏季风开始活跃,从海上带来丰沛的水气,空气湿度显著升高。到了6月上旬左右,夏季风势力进一步加强,大量的暖湿气流一直推进到我国江淮流域。这股来自南方海上的暖湿气流与来自北方的干冷气流在江淮流域上空相遇,从而形成了一条基本上呈西南-东北向的狭长降水带。由于这条雨带两侧的冷暖气团的势力不相上下,势均力敌,因此,雨带维持时间长,范围大,降水量多。
梅雨的定义
梅雨是一种自然的气候现象,于每年的6~7月在国内的长江中下游地区出现。由此此时正值江南梅子的成熟期,故而得名“梅雨”。在梅雨季节里,空气湿度很大、气温高,导致衣物容易发霉,故而也有人称之为“霉雨”。梅雨季节顾名思义就是在梅子成熟的时候下雨,为什么叫没有呢,其实就是在梅子成熟的时候连续阴雨,有句话叫‘梅子黄时雨’,所以称为梅雨。那么为什么会出现梅雨这种情况呢?这就和我们上学时候学的地理有一定的关系了,影响梅雨季节形成主要有暖湿气流影响。
天气湿度过高,太潮湿了,空气里水分大,人的身上都是黏糊糊的,再下一些小雨,人更不舒服,东西还容易发霉,梅雨季节多在南方发生,每年都是雨季的时候,湿度到达最高的时候。 就叫梅雨。梅雨季节来临,梅雨对农业生产上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梅雨是一种自然现象,是一种具有规律性的雨季。梅雨对农业生产既有利,也有弊,是利与弊各半的自然降雨季节。
总之,梅雨季节的到来,不能说全是坏处,是弊端,也不可能全是好处。梅雨对农业生产,从客观事实是说,最有利益的一方面,又有灾害性的一面。若是没有梅雨,许多缺水地区的农业生产是无法进行,有了梅雨,从很大程度上缓解了缺水少雨地区的干旱问题,保障了农作物正常生长发育、粮食瓜果蔬菜的丰收。
梅雨对不同区域的农产品影响不同,尤其是在授粉期间的梅雨都农产品产量有极大影响。因此,个人认为梅雨弊大于利。当然,现在的农业已经不是完全靠天吃饭了。在梅雨期间,通过技术手段,做好管理。完全可以减少因为梅雨造成作物的病害或减产。
洪涝灾害会造成作物减产,破坏农业生产以及其他产业的正常发展,还会危及人的生命财产安全,影响国家的长治久安等。有些朋友不清楚:洪涝灾害的形成原因有哪些?洪涝灾害的成因是什么?下面小编和大家分享一下,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洪涝灾害的形成原因
1:夏天雨水多。
2:城市雨水比农村多。城市的“雨岛效应”(城市温度高,上升气流多,雨水多),城区的年降雨量比农村地区高5%到10%。
3:城市地表覆盖多是隔水层,不透水。雨水多了后排不掉。
4:虽然有下水道,但是“国外的下水道可以跑汽车”,我们的下水道只能藏老鼠。地上21世纪,地下上世纪50年代。城市规划建设重地上,重看得到的,重面子,轻地下,轻基础,轻底子。
5:城市地势低,外来洪水容易入侵。城市往往建设在地势地平的地方,导致外来水量多,自然排水不易。
6:城市预防及应对灾害能力不足,机械排水能力不足。
从整个流域上、中、下游、山区、平原、丘陵、洼地全面规划和治理,做到河库相通,塘堰相连,大、中、小水利工程结合起来,化水患为水利。此外,还需注意如下具体措施:
(一)实行深沟、高畦耕作,可迅速排除畦面积水,降低地下水位,雨涝发生时,雨水及时排出。
(二)洪涝发生前,如作物接近成熟,应组织力量及时抢收,以免洪涝损失。
(三)洪涝灾害发生过程中,要利用退水清洗沉积在植株表面的泥沙,同时要扶正植株,让其正常进行各种生理活动,尽快恢复生长。
(四)洪涝灾害过后,必须迅速疏通沟渠,尽快排涝去渍。还要及时中耕、松土、培土、施肥、喷药防虫治病,加强田间管理。如农田中大部分植株已死亡,则应根据当地农业气候条件,特别是生长季节的热量条件,及时改种其它适当的作物,以减少洪涝灾害损失。
(五)旱地怕涝作物要采取联片种植,做到排灌分家,避免水田和旱田用水相互矛盾。
洪涝灾害防治之水利工程特点:
1、有很强的系统性和综合性。单项水利工程是同一流域,同一地区内各项水利工程的有机组成部分,这些工程既相辅相成,又相互制约;单项水利工程自身往往是综合性的,各服务目标之间既紧密联系,又相互矛盾。
水利工程和国民经济的其他部门也是紧密相关的。规划设计水利工程必须从全局出发,系统地、综合地进行分析研究,才能得到最为经济合理的优化方案。
2、对环境有很大影响。水利工程不仅通过其建设任务对所在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生影响,而且对江河、湖泊以及附近地区的自然面貌、生态环境、自然景观,甚至对区域气候,都将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这种影响有利有弊,规划设计时必须对这种影响进行充分估计,努力发挥水利工程的积极作用,消除其消极影响。
3、工作条件复杂。水利工程中各种水工建筑物都是在难以确切把握的气象、水文、地质等自然条件下进行施工和运行的,它们又多承受水的推力、浮力、渗透力、冲刷力等的作用,工作条件较其他建筑物更为复杂。
4、水利工程的效益具有随机性,根据每年水文状况不同而效益不同,农田水利工程还与气象条件的变化有密切联系。影响面广。
5、水利工程一般规模大,技术复杂,工期较长,投资多,兴建时必须按照基本建设程序和有关标准进行。
洪涝的危害:
1、环境破坏,经济损失
洪水泛滥,淹没了农田、房舍和洼地,灾区人民大规模的迁移;各种生物群落也因洪水淹没引起群落结构的改变和栖息地的变迁,从而打破原有的生态平衡。野鼠有的被淹死,有的向高地、村庄迁移,野鼠和家鼠的比例结构发生变化;洪水淹没村庄的厕所、粪池,大量的植物和动物尸体的腐败,引起蚊蝇孳生和各种害虫的聚集。
2、水源污染
洪涝灾害使供水设施和污水排放条件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如厕所、垃圾堆、禽畜棚舍被淹,可造成井水和自来水水源污染,大量漂浮物及动物尸体留在水面,受高温、日照的作用后,腐败逸散恶臭。这些水源污染以生物性污染为主,主要反映在微生物指标的数量增加,饮用水安全性降低,易造成肠道传染病的暴发和流行。
洪水还将地面的大量泥沙冲入水中,使水体感官性状差,混浊,有悬浮物等。一些城乡工业发达地区的工业废水、废渣、农药及其他化学品未能及时搬运和处理,受淹后可导致局部水环境受到化学污染,或者个别地区储存有毒化学品的仓库被淹,化学品外泄造成较大范围的化学污染。
3、食品污染
洪涝灾害期间,食品污染的途径和来源非常广泛,对食品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产生严重影响,常可导致较大范围的食物中毒事件和食源性疾病的暴发。
如果大家能收到地震预警,就可以采取紧急措施,也可以防范次生灾害的发生,还可以最大限度地减轻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有些朋友不清楚:地震是怎么形成的原因?地震成因有哪些?接下去小编带大家来学习下吧,涨知识的节奏,还不赶紧来围观围观。
地震是怎么形成的原因
地震形成的原因:岩层在地壳运动过程中,由于受到挤压或者拉伸,当挤压力或者拉伸力超过了岩层的承受力时,岩层就会发生断裂,从而把岩层中集聚的能量释放出来,就形成了地面的震地,简称地震。
构造地震:是由于岩层断裂,发生变位错动,在地质构造上发生巨大变化而产生的地震,所以叫做构造地震,也叫断裂地震。
火山地震:是由火山爆发时所引起的能量冲击,而产生的地壳振动。火山地震有时也相当强烈。但这种地震所波及的地区通常只限于火山附近的几十公里远的范围内,而且发生次数也较少,只占地震次数的7%左右,所造成的危害较轻。
陷落地震:由于地层陷落引起的地震。这种地震发生的次数更少,只占地震总次数的3%左右,震级很小,影响范围有限,破坏也较小。
诱发地震:在特定的地区因某种地壳外界因素诱发(如陨石坠落、水库蓄水、深井注水)而引起的地震 。
人工地震:地下核爆炸、炸药爆破等人为引起的地面振动称为人工地震。 人工地震是由人为活动引起的地震。如工业爆破、地下核爆炸造成的振动;在深井中进行高压注水以及大水库蓄水后增加了地壳的压力,有时也会诱发地震。
大地震与冲积平原和盆地地域的关系
1、“汶川大地震”是否发生在冲积平原或盆地周边地域里?
汶川地震,它所包括的震区是十个最严重震点。汶川县、北川县、绵竹市、什邡市、青川县、茂县、安县、都江堰市、平武县、彭州市;
从上面这些地震位置发现,参见下图,这些震区围绕着盆西平原,也就是成都平原的北部。
成都平原发育在东北-西南向的向斜构造基础上,由发源于川西北高原的岷江、沱江(绵远河、石亭江、湔江)及其支流等 8个冲积扇重叠联缀而成复合的冲积扇平原。整个平原地表松散沉积物巨厚,第四纪沉积物之上覆有粉砂和粘土,结构良好,宜于耕作,为四川省境最肥沃土壤,海拔450~750米,地势平坦。
盆西平原介于龙泉山和龙门山、邛崃山之间,北起江油,南到乐山五通桥。包括北部的绵阳、江油、安县间的涪江冲积平原,中部的岷江、沱江冲积平原,南部的青衣江、大渡河冲积平原等。
根据这些发生重灾区的位置发现,汶川县、北川县、绵竹市、什邡市、青川县、茂县、安县、都江堰市、平武县、彭州市,将这些城市依次连接,将成都平原包围了一圈,根据这些城市受到同等严重受灾情况,再根据地图,成都平原的边缘是地震中心地带。
2、鲁甸大地震是否发生在冲积平原或盆地地域里?
2014年8月3日16时30分,在云南省昭通市鲁甸县(北纬27.1度,东经103.3度)发生6.5级地震,震源深度12千米,余震1335次。
鲁甸此次地震灾区最高烈度为Ⅸ度,涉及范围面积只有90平方千米,等震线长轴总体呈北北西走向,Ⅵ度区及以上总面积为10350平方千米,共造成云南省、四川省、贵州省10个县(区)受灾,包括云南省昭通市鲁甸县、巧家县、永善县、昭阳区,曲靖市会泽县;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会东县、宁南县、布拖县、金阳县;贵州省毕节市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
资料显示, 昭鲁坝子东起昭阳区凉风台大山脚,西至相邻的鲁甸县城稍外。总体地势西南高,东北低,面积约525平方公里,属云南四大坝子之一。坝子内丘坝相间,地势平坦, 昭鲁坝子位于云南省东北部的昭通市,昭通市西北面与四川省隔江(金沙江)相望,东南面与贵州省毕节市接壤,南面与云南省曲靖市会泽县相邻,是云南、贵州、四川三省的结合部。
昭通市境内最高海拔(巧家县药山)4040米,最低海拔(水富县滚坎坝)267米。昭鲁坝子处于昭通市的腹心地带,南北纵贯昭阳区与相邻的鲁甸县,故称昭鲁坝子。
昭鲁坝子北接壤金阳县,南接壤会泽县,南北穿越鲁甸,昭阳区,西侧对应巧家县。
3、秘鲁大地震是否发生在冲积平原或盆地地域里?
资料显示,亚马逊平原位于南美洲北部,亚马孙河中下游,介于圭亚那高原和巴西高原之间,西接安第斯山,东滨大西洋,跨居巴西、秘鲁、哥伦比亚和玻利维亚四国领土,面积达560万平方千米(其中巴西境内220多万平方千米,约占该国领土1/3),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冲积平原。
秘鲁当地媒体报道,当地时间24日下午18点左右(北京时间25日早6时左右),秘鲁中东部与巴西交界的马德雷德迪奥斯大区发生里氏7.5级地震。根据中国地震台网中心消息,此次地震的震级为7.7级,震源深度610公里。
秘鲁多个省份、巴西、阿根廷、智利、哥伦比亚、玻利维亚和厄瓜多尔等邻近国家的一些地区均有震感。
事实上,亚马逊平原周边地带的智利、哥伦比亚、玻利维亚和厄瓜多尔发生过多次大地震。
根据地图,这些发生大地震的国家,都处于亚马逊大平原的周边。这些国家的天然气开采量也很惊人。
4、台湾大地震是否发生在冲积平原或盆地地域里?
资料记载,台湾的台中、南投两县为921地震的重灾区。地震发生次日有统计数字表明:死亡人数逾2000人,上6534人,受困者2308人。台北县、台北市、苗栗县、台中市、彰化县、云林县等地灾情较为严重。
台南平原台湾省最大的平原,属冲积平原,其面积五千平方公里。 台北县、台北市、苗栗县、台中市、彰化县、云林县位于“台南平原”东侧,台南平原5000平方公里,921地震处在台南平原地带。
新疆是我国五个少数民族自治区之一,地理位置位于中国西北地区,气候跟其他地区也是不一样的。那么,大家知道新疆的气候成因及特点是什么?新疆气候的形成原因与特征是什么?想了解清楚的朋友们一定要收好以下这份指南了,争当做个无所不知的文化人。
新疆的气候成因及特点
成因:1、距海遥远,深居内陆,海洋湿润水汽难以到达。2、盆地地形,四周被高山环绕,地形封闭,阻挡了湿润水汽的进入。
特点:新疆是温带大陆性气候,其气候特点是昼夜温差大,属典型的大陆性干旱气候,南疆干旱,光照长,少雨,年降水量仅20-100毫米,而北疆却达100-500毫米。
年平均气温南疆平原10C-13C,北疆平原低于10C。极端最高气温吐鲁番曾达48.9C,极端最低气温富蕴县境可可托海曾达-51.5C。南疆平原无霜期200-220天,北疆平原大多不到150天。
新疆多样的气候类型,富有“神奇”感。新疆位居大陆中心,四周远离海洋,被高原高山环绕,属温带极端大陆性气候,冬季漫长严寒,夏季炎热干燥,春秋季短促而变化剧烈。但全疆南北地跨纬度约15度,地形高差大,南、北疆有暖、寒、温带之分,东西部有明显的干湿之别,同一地区因地形高差而具有鲜明的垂直气候特征,造成了新疆东西南北、山上山下自然景观的不同。
新疆在干旱气候影响下,成为中国最干、最热、最冷、风沙最大、温差最大的地方之一,诸如“火州”吐鲁番的最热、东疆和南疆塔里木盆地的干旱、富蕴之寒、阿拉山口的风沙等。而耸立在新疆大地上的巨大山脉,众多壮阔的冰川雪岭、幽静的森林山泉,优美的夏牧场,夏季气候条件别具特点,是极好的避暑胜地。冬季北疆严寒多雪,银装素裹。
新疆地形地貌
山脉与盆地相间排列盆地与高山环抱、喻称“三山夹二盆”。北部阿尔泰山,南部为昆仑山系;天山横亘于新疆中部,把新疆分为南北两半,南部是塔里木盆地,北部是准噶尔盆地。习惯上称天山以南为南疆,天山以北为北疆,把哈密、吐鲁番盆地为东疆。新疆的最低点吐鲁番艾丁湖低于海平面155米(也是中国的陆地最低点)。最高点乔戈里峰位于克什米尔边境上,海拔8611米。新疆的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北纬46度16.8分,东经86度40.2分)是陆地上距离海洋最远的地方,距离最近的海岸线有2648千米(直线距离)。
新疆-吉尔吉斯边境横贯着天山山脉。吐尔尕特口岸(海拔3752米)位于边境。
新疆北部有阿尔泰山,南部有昆仑山、阿尔金山和天山。天山作为新疆象征,横贯中部,形成南部的塔里木盆地和北部的准噶尔盆地。
新疆地理位置
新疆是我国五个少数民族自治区之一,面积约为166万平方千米,是我国陆地面积最大的省级行政区。新疆的地理位置可以从绝对位置和相对位置两个方面来描述。从绝对位置,也就是经纬度位置来看,新疆地处东经74°至东经96°,北纬34°至北纬49°,地处东半球,北半球中纬度地区,从热量带的角度来看属于北温带。
从相对位置来看,新疆是我国邻国数量最多的省区,总共和蒙古、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和印度等8个国家接壤,此外新疆还和我国的甘肃、青海和西藏相邻。从海陆位置来看,新疆位于亚欧大陆的内陆地区,距海遥远。
从交通位置的角度来看,新疆地处东亚地区与西亚、非洲和欧洲地区的交通要道,具有连接东西的优越地理位置,是我国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首府乌鲁木齐被誉为“亚心之都”,是距离海洋最为遥远的大型城市。由于新疆深居内陆距海遥远,加强地形封闭,海洋水汽难以到达,终年受大陆气团的控制,降水稀少,气候干旱。
加上新疆地处北温带,所以新疆的气候类型为“温带大陆性气候”,主要的气候特征表现为“冬冷夏热,气温日较差和年较差大,年降水量稀少”。新疆几乎很少得到来自太平洋和印度洋的水汽,新疆的降水主要是由西风带带来的大西洋水汽,以及少量来自北冰洋的水汽,新疆北疆地区的降水多于南疆地区。
众所周知,地震序列大致分为主余震型地震、震群型地震、前震-主震-余震型地震与孤立型地震。那么,大家知道双震型地震成因机制是什么?双震型地震成因原理是什么?接下去小编带大家来学习下吧,涨知识的节奏,还不赶紧来围观围观。
双震型地震成因机制
成因机制是一个地震活动序列中,90% 以上的能量主要由发生时间接近、地点接近、大小接近的两次地震释放。双震型地震亦称“共轭地震”,是震群型地震的一个亚类。
地震一般分为天然地震和人工地震两大类。由人类活动(如开山、开矿、爆破等)引起的叫人工地震,除此之外便统称为天然地震。天然地震按成因主要分为构造地震、火山地震、陷落地震、诱发地震几种类型。
(一)构造地震
地球在不停地运动变化,从而内部产生巨大作用力,称之为地应力。在地应力长期缓慢的积累和作用下,地壳的岩层发生弯曲变形,当地应力超过岩石本身所能承受的强度时,岩层产生断裂错动,其巨大的能量突然释放,迅速传到地面,这就是构造地震。世界上90% 以上的地震,都属于构造地震。强烈的构造地震破坏力很大,是人类预防地震灾害的主要对象。
构造地震的成因主要是一个地区的地壳在地应力作用下逐渐积累了大量应变能,当应变能超过岩层所能承受的极限数值时,岩层突然断裂,释放出大量能量,其中一部分以弹性波形式传到地表,引起地面震动。地震发生与已有的活动构造有密切关系,普遍认为板块运动引起板块边缘或内部构造薄弱的地壳变形、破裂,引发地震。
(二)火山地震
由于火山活动时岩浆喷发冲击或热力作用而引起的地震叫火山地震。这种地震的震级一般较小,造成的破坏也极少,而且局限于发生火山喷发区域,只占地震总数的7% 左右。
(三)陷落地震
由山崩、滑坡、陨石坠落等引起。地表陷落也可能引起地震,由于地下水溶解了可溶性岩石,使岩石中出现空洞并逐渐扩大,造成岩石顶部和土层崩塌陷落,引起地震,叫陷落地震。这类地震约占地震总数的3% 左右,震级都很小。
(四)诱发地震
在特定的地区因某种人为因素诱发引起的地震,叫诱发地震,也叫人工地震。如水库蓄水、地下核爆炸、油井灌水,或由于地下开采形成了巨大的空洞等也可诱发地震,其中最常见的是水库地震。大型水库蓄水后由于巨大水体对地壳产生的静压力破坏了地壳的相对稳定,根据地壳均衡理论,库区地壳质量平衡被破坏必然会引起地壳变形或断裂,从而引起地震。
现在国内建成越来越多的大型水库电站,必需加强对水库地震的监测。
地震的预报
地震的中长期预报是指地震中期预报和地震长期预报。对某地几年至几十年内,甚至上百年内可能发生的地震做出预报,叫做地震长期预报。对某地几个月至几年内可能发生的地震做出预报,叫做地震中期预报。对某地几天至几十天,甚至几个月内可能发生的地震做出预报,叫做地震短期预报。对某地几小时至几天内可能发生的地震做出预报,叫做临震预报。
地震中长期预报,特别是地震长期预报,主要目的是预测出可能发生的地震的地区、时间范围和可能发生的最大地震烈度,并作出某一地区的地震趋势分析。
短期预报,特别是临震预报,要求迅速、纪实、准确地确定发震的地点、时间和震级,以便在强烈地震到来之前,采取必要的坚决的预防措施。
短期预报要以中长期预报为基础,而临震预报又是在短期预报的基础上进行的。不过,地震预报工作一环扣一环,要严格区分开也是不可能的。
近几十年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洪涝灾害损失的主要部分已经转移到城市,洪涝的特点也发生了很大变化。有些朋友想了解下:我国城市洪涝灾害的成因是什么?城市洪涝灾害的形成原因有哪些?接下去小编带大家见识下吧,欢迎大家阅读。
我国城市洪涝灾害的成因
灾害形成必须具备两方面条件: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
1、自然条件:洪水是形成洪水灾害的直接原因。只有当洪水自然变异强度达到一定标准,才可能出现灾害。主要影响因素有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和地形地势等。
2、社会经济条件:只有当洪水发生在有人类活动的地方才能成灾。受洪水威胁最大的地区往往是江河中下游地区,而中下游地区因其水源丰富、土地平坦又常常是经济发达地区。洪水灾害的威胁将制约社会经济发展和影响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城市洪灾形成的原因
一到夏天,很多城市发生严重的洪涝灾害,原因有以下几点:
1:夏天雨水多。
2:城市雨水比农村多。城市的“雨岛效应”(城市温度高,上升气流多,雨水多),城区的年降雨量比农村地区高5%到10%。
3:城市地表覆盖多是隔水层,不透水。雨水多了后排不掉。
4:虽然有下水道,但是“国外的下水道可以跑汽车”(不信,去看美国大片),我们的下水道只能藏老鼠。地上21世纪,地下上世纪50年代。城市规划建设重地上,重看得到的,重面子,轻地下,轻基础,轻底子。
5:城市地势低,外来洪水容易入侵。城市往往建设在地势地平的地方,导致外来水量多,自然排水不易。
6:城市预防及应对灾害能力不足,机械排水能力不足。
洪水可分为河流洪水、湖泊洪水、风暴潮洪水等。其中,河流洪水以成因不同又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暴雨洪水:是最常见、威胁最大的洪水。它是由较大强度的降雨形成的,又简称雨洪。
2、山洪:是强降雨后,山区溪沟中发生暴涨、暴落的洪水。山洪具有突发性、雨量集中、破坏力强等特点,常伴有泥石流、山体滑坡、塌方等灾害。
3、融雪洪水:主要发生在高纬度积雪地区或高山积雪地区。
4、冰凌洪水:常发生在黄河、松花江等北方江河中。由于河道中的某一河段由低纬度流向高纬度,在气温回升时,低纬度河段上游先解冻,而高纬度仍在封冻,上游来水和冰块堆积在下游河床,形成冰坝,造成洪水泛滥;另外,河流封冻时也可能产生冰凌洪水。
5、溃坝洪水:是大坝或水库突然决堤、溃塌而造成的洪水。
除此以外,涝灾又有内涝和“关门涝”之分。内涝是指超强度的降水来不及从河道中排出,形成积涝。
洪涝分布情况
就全球范围来说,洪涝灾害主要发生在多台风暴雨的地区。这些地区主要包括:孟加拉北部及沿海地区;中国东南沿海;日本和东南亚国家;加勒比海地区和美国东部近海岸地区。此外,在一些国家的内陆大江大河流域,也容易出现洪涝灾害。
中国洪涝分布主要的雨涝区分布在大兴安岭-太行山-武陵山以东。
根据历史雨涝统计资料,雨涝最严重的地区主要为东南沿海地区、湘赣地区、淮河流域,次多雨涝区有长江中下游地区、南岭、武夷山地区、海河和黄河下游地区、四川盆地、辽河、松花江地区。全国雨涝最少的地区是西北、内蒙和青藏高原,次为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和东北地区。概括而言,雨涝分布总的特点是东部多,西部少;沿海多,内陆少;平原湖区多,高原山地少;山脉东、南坡多,西、北坡少。
洪涝灾害的防治工作
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减少洪涝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另一方面尽可能使已发生的洪涝灾害的损失降到最低。加强堤防建设、河道整治以及水库工程建设是避免洪涝灾害的直接措施,长期持久地推行水土保持可以从根本上减少发生洪涝的机会。切实做好洪水、天气的科学预报与滞洪区的合理规划可以减轻洪涝灾害的损失。建立防汛抢险的应急体系,是减轻灾害损失的最后措施。
每年2月中旬前后,历来是长江中下游水位最低之际。长江委水文局总工程师程海云介绍,三峡工程自2月初加大了下泄流量,在入库流量仅3000多立方米每秒的情况下,持续保持了4000多立方米每秒的下泄流量。连日来,三峡水库累计为长江中下游补水15亿立方米。加上2月长江中游的洞庭湖、鄱阳湖流域降雨的逐步增多,使长江中下游因枯水造成的多种不利影响提前得到缓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