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新疆很多人都很熟悉,但对于它的特产似乎知道的不是很多,不过没关系,下面要给大家介绍的就是这新疆昌吉回族的几款知名特产,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1.老龙河西瓜
西瓜是很普通的一种水果,很多地方都有它的种植,只是其生长环境不同,所以其品质口感等都有所不同。这里要给大家介绍的是这新疆昌吉的特产西瓜“老龙河西瓜”,它历史悠久,品质上乘,皮薄多汁,肉厚脆甜,特别美味,而且西瓜本身的营养也很丰富呢,在市场上都深受消费者的青睐。
2.天山草鸡
鸡肉是非常美味的一种食物,炖,炒,焖等烹饪方式都很适合,不过,要想菜品好吃,还得选择好的原材料才行。这里要给大家介绍的就是这新疆昌吉回族的“天山草鸡”,它的生长环境大多是在山间,草原,喝雪水,吃虫草等,所以这种鸡肉更加的有营养,而且美味,肉质细腻,其滋补效果特别显著。
3.中粮屯河番茄酱
番茄酱是一种酸甜的酱料,常用来烹饪食用,酱料的味道直接取决于它原来的品质,所以,想要酱料好吃,还得选择品质好的,口感好的原材料才行。这里要给大家介绍的是这昌吉的中粮屯河番茄酱,它是一个品牌,在市场上很出名,这种番茄酱采用的就是当地产的优质番茄制作而成,其色泽红润,味道鲜美,酸甜适口。番茄本身的营养也是非常丰富的,美容养颜,补充维生素等效果都是很不错的。
4.黄面
黄面其实就是凉面,因其色泽油亮金黄,所以被称为黄面。这种面条常用来凉拌食用,加入自己喜欢的酱料,调味品和配菜,酸辣可口,还有一点点甜味儿,特别好吃,很多人都喜欢吃。在这新疆昌吉也有这种凉面呢,它具有当独特的风味儿,深受外来食客们的青睐呢。
传说一:真主阿拉遭遇了叛徒(敌人)的追赶,跑到了一个猪圈边上,无处藏身,为了逃过一难,便躲进了一头猪的肚子里。叛徒(敌人)找不到后,放弃走掉。真主阿拉得救,所以为了感谢猪对真主的救命之恩,约定回民不得吃猪肉。
传说二:在一次战争中,西夏王朝的大将军路过了一个刚发过大水的村庄,由于长时间的征战,他的军队已经没有了粮食,就在村庄里寻找可以吃的食物,可是大水刚退,村庄里也没有可以吃的东西,不过有很多被大水淹死的死猪,将军就下令宰了这些死猪,吃猪肉,大水淹死的猪,带有很多病菌,吃了猪肉的西夏军队就都染上了瘟疫。
这场死猪肉带来的瘟疫,不但毒死了很多军队的战士,而且在这些战士回国的时候,又把瘟疫传给了很多的西夏人民,造成了整个西夏王朝都被瘟疫覆盖,病死了很多人,最后因为这个瘟疫造成王朝破灭,国家灭亡,国土面积也被他国占据。所以,在回民人眼里,猪肉是非常不干净的东西,非常不吉利的东西。
传说三:《古兰经》上记载回族的祖先元朝前还吃猪肉。后来发生了一些令人深省的事,一家回民养有母猪一只公猪三只,因为逢喜事,回民杀掉了三只公猪,和族人饱食一餐,半夜回到家上床睡觉,忽然看到母猪流着泪跪在地下拜三拜后离去,回民瞬间酒醒,连忙跟踪。跟到先人坟墓。不见了猪的踪影,第二天回民回去告知村民,村民信以为真,来到祖先坟墓前,发现坟墓上有土被松开的痕迹,村民猜测猪定是认祖归宗。所以禁止所有回族子孙吃猪肉。
1、斋戒:回族人民需要早上守斋,直至傍晚才可以吃简单清淡的晚餐。2、沐浴:在开斋节,成年的回族人民需要沐浴净身,并换上新衣服。3、朝拜:回族群众从四面八方前往清真寺进行朝拜。4、打扫:室内室外、街道小巷、清真寺等场所在节日前都会打扫修葺一番。
成年男女教徒在每年9月(俗称“斋月”)封斋1个月,每日自黎明前至日落,禁绝饮食、房事和一切非礼行为,以省察己躬,洗涤罪过。
根据穆罕默德关于“见新月封斋,见新月开斋”的训谕,每年斋月始于9月初新月出现,结束于教历10月初见到新月时为止。
开斋节的主要礼仪有:
忙食一物:教徒于该日晨礼后速进少许饮食,以示戒满,向真主感恩之意。
交纳开斋捐:施舍,或扶助贫困,或交予清真寺。
举行会礼:是日上午,教徒沐浴盛装,心口默颂赞词,聚集在当地最大的清真寺内举行规模盛大的会礼仪式。会礼者过多时可移在广场或郊野举行。教徒会礼毕互相握手,共诵赞圣词,并互致问候。
在我国新疆穆斯林地区,开斋节也被称为肉孜节,肉孜是波斯语,意为斋戒的意思。不管是什么称呼,回族会在伊斯兰历9月的时候封斋一个月的时间,只有在日落之后才能进水进食,一直到斋戒结束的开斋节才会正常饮食。那么开斋节是怎么来的?下面来看看回族开斋节的由来。
根据,伊斯兰教的记载,在穆罕默德传教之前,每到逢莱麦丹月都会去麦加近邻的希拉山涧沉思默祷,后来的时候穆罕默德将这个月定为斋戒月以此纪念,这个时候教法学家解释到,斋戒其实就是为了让富有的人知道贫穷的滋味,让他们不要挥霍无度要勤俭节约,而省出来的钱要拿去救济穷人。
据现在为止,已经历经了1400年的演变,开斋节已经成为了信仰伊斯兰教各民族的传统文化节日,在开斋节这一天,穆斯林们都沐浴净身,到清真寺去参加宗教的活动,而且还要盛装出行,到处走亲访友的,互道平安问好,当地人的用语就是“塞俩目”。祈求来年顺利幸福。
其实开斋节的意思就是在这一天所有的穆斯林都要从各个地方赶回来参加这个节日,问候身边的朋友关爱老人、穷人、孤儿以提高每个人的修行与品行。
回族斋月
开斋节,是阿拉伯语“尔德菲士尔”的意译,我国甘肃、青海、云南等地的回民亦称为“大尔德”,宁夏南部山区八县回民则称为叫“小尔德”。它与古尔邦节、圣纪节并称为伊斯兰教的三大节日,流行在全国十个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中,但信仰伊斯兰教的十个民族在过节时又有许多本民族的特点和习俗。
回族穆斯林的斋月,是伊斯兰教历九月,回族穆斯林习惯称它为“莱麦丹月”。由于回历是纯阴历,所以开斋节出现在每年的不同时期。
回族穆斯林为什么要封斋呢
相传,在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40岁那年(伊斯兰教历九月),真主把《古兰经》的内容传授给了他。因此,回族穆斯林视斋月为最尊贵、最吉庆、最快乐的月份。为了表示纪念,就在每年伊斯兰教九月封斋一个月。斋月的起止日期主要看新月出现的日期而定。初一的傍晚,太阳落山后,各地的回族穆斯林有的到清真寺的宣礼塔上,有的到墙头上或房屋顶上,有的站到眼界开阔的地埂和渠坝上,盯着西方的天空,细心寻找月牙儿,见月牙儿就入斋。如果大多数人都没有看见,有两个以上的人确实看见了,立刻向本坊阿訇报告,大家也都公认“见新月了”,可以入斋了。如遇到雾气茫茫、黑云翻滚、黄沙弥天等特殊的气候条件,不能目睹新月,可推迟到初二、初三的晚上。绝大多数回族穆斯林都是按照这个习惯办的。
开斋节
但是,由于回族穆斯林中的教派不同,门宦不同,加之回族穆斯林又分散在全国各地,入斋的时间也不完全都是这样。有的地方回族穆斯林主张自己亲自看见月牙儿才行,别人报告的不算;有的地方主张提前入斋。还有一些地方,他们不看新月,这就是老初一派、老初二派和老初三派。不论入斋和开斋的时间—样不一样,封斋都要够一个月,这是一致的。
入了斋月,男满十二周岁、女满九周岁以上的回族穆斯林,要求都要封斋,也叫把斋或闭斋。理智不清的、小孩儿、老弱有病的以及妇女月经期和产期都不封斋。
开斋节是全穆斯林共同欢庆的宗教节日,虽然不同民族庆祝开斋节的活动有一些不同,但是每年庆祝开斋节都是一致的,人们庆祝开斋节的心情也是一样的,如果你不清楚回族开斋节是什么节日,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回族开斋节简单介绍。
回族开斋节简单介绍 回族开斋节是什么节日
开斋节,阿拉伯文‘Idal-Fitr的意译,音译“尔德费图尔”。亦称“肉孜节”或“小节”。与“宰牲节”同为伊斯兰教两大节日。时间在伊斯兰教历10月1日。穆斯林在莱麦丹(第9月)全月斋戒,斋月最后一日寻看新月,见月次日开斋,即为开斋节;如未见新月,则继续封斋,节期顺延,一般不超过3天。
当代,此节在历书上有标志。此日穆斯林们穿上节日盛装,到清真寺参加“会礼”和庆祝活动,恭贺“斋功”胜利完成,互道节日快乐,并馈赠礼品。礼拜仪式规模和气氛均盛于“聚礼”,阿訇应讲经布道。“会礼”后,分头游祖坟,念经文,追悼亡灵。节日中,家家户户炸散子、油香之类食品,赠送他人。每个家庭应在节日开始前向穷人发放开斋布施。
回族开斋节的时间
回族的斋月是伊斯兰教历九月份。伊斯兰的教历是以月亮盈亏为准的,全年为12个月,平年354天,闰年355天,30年中共用一个闰年,没有闰月,与公历每年相差11天,所以在中国开斋节每3年会提前一个月,也就是在中国一年12个月,每个月都有三年的时间成为斋月。据《古兰经》记载,伊斯兰教的先知穆罕默德40岁那年,真主阿拉开始把《古兰经》的启示给他。因此,回族视斋月为最尊贵、最吉庆、最快乐的月份。为了表示纪念,回族就在每年伊斯兰教九月封斋一个月。凡是在这个月里做一件善事,就可获得阿拉成倍的恩赐。因此,女性年满九岁,男性年满十二岁的穆斯林必须奉行一个月的斋戒,斋月的起止日期主要看新月出现的日期面定,见月牙儿就开始入斋,通常以本地清真寺两位有威望的阿訇所见为准,然后本坊的阿訇宣布入斋。在入斋的当晚四点左右,各清真寺的阿訇,要到宣礼塔上打梆子,有的不辞辛苦,挨门逐户地敲打。人们听到后,赶忙起来,洗脸、濑口,做饭封斋。并在东方发白以前吃好把斋饭,然后开始禁食封斋。
回族斋月
回族的斋月是伊斯兰教历九月份。伊斯兰的教历是以月亮盈亏为准的,全年为12个月,平年354天,闰年355天,30年中共用一个闰年,没有闰月,与公历每年相差11天,所以在中国开斋节每3年会提前一个月,也就是在中国一年12个月,每个月都有三年的时间成为斋月。据《古兰经》记载,伊斯兰教的先知穆罕默德40岁那年,真主阿拉开始把《古兰经》的启示给他。因此,回族视斋月为最尊贵、最吉庆、最快乐的月份。为了表示纪念,回族就在每年伊斯兰教九月封斋一个月。凡是在这个月里做一件善事,就可获得阿拉成倍的恩赐。因此,女性年满九岁,男性年满十二岁的穆斯林必须奉行一个月的斋戒,斋月的起止日期主要看新月出现的日期面定,见月牙儿就开始入斋,通常以本地清真寺两位有威望的阿訇所见为准,然后本坊的阿訇宣布入斋。在入斋的当晚四点左右,各清真寺的阿訇,要到宣礼塔上打梆子,有的不辞辛苦,挨门逐户地敲打。人们听到后,赶忙起来,洗脸、濑口,做饭封斋。并在东方发白以前吃好把斋饭,然后开始禁食封斋。
斋月里,回族人的生活安排得比平时要丰盛。一般都有牛羊肉、白米、白面、油茶、白糖、茶叶、水果等有营养的食品作为封斋或开斋的食物。封斋有狭义广义之说。狭义的斋戒要求封斋的人在东方发白前,吃饱喝足。如有人起晚了,就不吃不喝,清封一天。东方发晓后至太阳落山前,要禁止房事。断绝一切饮食,无论在任何艰难困苦的条件下,都不能吃一点东西,也不许喝一口水。
1、回族服饰讲究整齐、美观、简朴、舒适、干净卫生。2、回帽通常有白、灰、蓝、绿、红、黑等颜色。有纯色,也有带伊斯兰风格的花边、图案、文字,如星月图案、阿拉伯文的真主至大、清真言等。3、男子喜爱戴的圆帽分两种:平顶和六棱形。讲究的人会在圆帽刺上精美的图案。
回族服饰的主要标志在头部。男子们都喜爱戴用白色制作的圆帽。圆帽分两种,一种是平顶的,一种是六棱形的。讲究的人,还在圆帽上刺上精美的图案。回族妇女常戴盖头。盖头也有讲究,老年妇女戴白色的,显得洁白大方;中年妇女戴黑色的,显得庄重高雅;未婚女子戴绿色的,显得清新秀丽。不少已婚妇女平时也戴白色或黑色的带沿圆帽。
圆帽分两种,一种是用白漂布制成的,一种是用白线或黑色丝线织成的,往往还织成秀美的几何图案。服装方面,回族老汉爱穿白色衬衫,外套黑坎肩(老乡称“马夹”)。回族老年妇女冬季戴黑色或褐色头巾,夏季则戴白纱巾,并有扎裤褪的习惯。青年妇女冬季戴红、绿色或兰色头巾,夏季戴红、绿、黄等色的薄纱巾。山区回族妇女爱穿绣花鞋,并有扎耳孔戴耳环的习惯。
回族服饰是回族特有的文化现象,回族服饰文化是一个历史悠久、绚烂多彩、积淀丰厚的宝库。回族服饰的发展变化及多种形态,潜移默化地受到时代、地域以及周边兄弟民族习惯等影响,但在根本上或者说整体上,是受到伊斯兰文化对回回民族形成的深厚影响。人类服装史权威、美国华盛顿大学教授布兰奇佩尼曾深有感慨的表示:“对服装历史的研究,可以说,等于从事一项探险活动,它涉及的领域很广,而且饶着有兴趣。”由于回族服饰是半随着发展的节奏,就可以帮助我们从宏观上把握回族历史发展的主脉。回族服饰的研究没有局限在衣饰、头饰等直观服饰的层面上,而是拓展视野,把回族的鞋饰、佩饰、婚礼与丧葬服饰、舞台表演服饰及学生样服都收纳到考察范围之内,从而丰富了回族服饰文化的研究内容。各民族服饰这所以千姿百态,除了受到地域环境的影响和社会变革的牵动,还由于各民族具有自己独特的审美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