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历屋
万年历

大地震

2020/7/8 16:02:49
万年历日历:大地震知识
大地震知识
大震前有小地震吗

地震能引起火灾、水灾、有毒气体泄漏、海啸、滑坡、地裂缝等次生灾害。有些朋友想了解更多关于地震的内容,那么,大家知道大震前有小地震吗?大地震前是会有小地震吗?今天小编就和大家来聊一聊这方面有关的内容,以下内容值得大家一看。

大震前有小地震吗

大震前没有小地震,因为小震会逐步释放地下能量,反而不会有大地震的产生。据统计,地球上每年约发生500多万次地震,即每天要发生上万次的地震。其中绝大多数太小或太远,以至于人们感觉不到;真正能对人类造成严重危害的地震大约有十几二十次;能造成特别严重灾害的地震大约有一两次。人们感觉不到的地震,必须用地震仪才能记录下来;不同类型的地震仪能记录不同强度、不同远近的地震。世界上运转着数以千计的各种地震仪器日夜监测着地震的动向。

世界地震分布

据统计,全球有85% 的地震发生在板块边界上,仅有15% 的地震与板块边界的关系不那么明显。而地震带是地震集中分布的地带,在地震带内地震密集,在地震带外,地震分布零散。

世界上主要有三大地震带:

环太平洋地震带:

分布在太平洋周围,包括南北美洲太平洋沿岸和从阿留申群岛、堪察加半岛、日本列岛南下至中国台湾省,再经菲律宾群岛转向东南,直到新西兰。这里是全球分布最广、地震最多的地震带,所释放的能量约占全球的四分之三。

欧亚地震带:

从地中海向东,一支经中亚至喜马拉雅山,然后向南经中国横断山脉,过缅甸,呈弧形转向东,至印度尼西亚。另一支从中亚向东北延伸,至堪察加,分布比较零散。

大洋中脊地震活动带:

此地震活动带蜿蜒于各大洋中间,几乎彼此相连。总长约65000km,宽约1000~7000km,其轴部宽100km左右。大洋中脊地震活动带的地震活动性较之前两个带要弱得多,而且均为浅源地震,尚未发生过特大的破坏性地震。

大陆裂谷地震活动带:

该带与上述三个带相比其规模最小,不连续分布于大陆内部。在地貌上常表现为深水湖,如东非裂谷、红海裂谷、贝加尔裂谷、亚丁湾裂谷等。

真的发生了地震,该如何自救呢?

由于人类目前还无法准确预测出地震发生的时间,无法做出提前数日就发出预警,因此,地震的到来总是很突然的,在这里,也跟大家分享一些遇到地震后,自救的小办法。

首先,在地震后如果条件允许,可以立刻撤离到安全的地方,那么,立刻撤离是最好的,如果无法跑出屋内,抵达室外空旷安全的地方,那么,就需要在室内寻找空间小、支撑力大的地方,然后尽量让自己的重心降低,比方说蜷曲住身体,固定好自己。

同时,可以用枕头等一些比较柔软,可以起到缓冲作用的物品,放到自己的头部等要害部位,这样一旦遇到坍塌等情况,也会避免自己受伤不会过于严重。

此外,如果大家在地震发生的时候,是处于人比较多的地方,这个时候,也要保持冷静,千万不要拥挤,以免发生踩踏等事件,从而导致因为场面混乱,大家都无法有序撤离。

地震成因:

1、地球表层的岩石圈称作地壳。地壳岩层受力后快速破裂错动引起地表振动或破坏就叫地震。

2、由于地质构造活动引发的地震叫构造地震;

3、由于火山活动造成的地震叫火山地震;

4、固岩层(特别是石灰岩)塌陷引起的地震叫塌陷地震。

地震是一种及其普通和常见的一种自然现象,但由于地壳构造的复杂性和震源区的不可直观性,关于地震特别构造地震,它是怎样孕育和发生的,其成因和机制是什么的问题,至今尚无完满的解答,但目前科学家比较公认的解释是构造地震是由地壳板块运动造成的。

由于地球在无休止地自转和公转,其内部物质也在不停地进行分异,所以,围绕在地球表面的地壳,或者说岩石圈也在不断地生成、演变和运动,这便促成了全球性地壳构造运动。关于地壳构造和海陆变迁,科学家们经历了漫长的观察、描述和分析,先后形成了不同的假说、构想和学说。

板块构造学说又称新全球构造学说,则是形成较晚(上世纪60年代),已为广大地学工作者所接受的一个关于地壳构造运动的学说。


小规模地震会引起大地震吗

众所周知,地震灾害可分为特别重大、重大、较大、一般这四个等级。有时候的地震是小规模的,那么,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小规模地震会引起大地震吗?小规模地震是会引发大地震吗?下面是小编整理收集的内容,供大家欣赏,希望大家喜欢。

小规模地震会引起大地震吗

不一定会有大地震,而大地震后一定会有频繁小地震。因为地震是地壳内部应力和压力的释放,在频繁小地震之后板块运动的应力和压力得以释放就不一定会产生大地震,而大地震后出现的频繁小地震都是余震。

地震是大地构造活动的结果,所以地震的发生必然和一定的构造环境有关。同时,地震不是孤立发生的,它只是整个构造活动过程中的一个事件,在这个事件之前,还会发生其他事件。如果能确认地震前所发生的事件,就可以利用它作为前兆来预测地震。

引起地震的主要原因:

地球上板块与板块之间相互挤压碰撞,造成板块边沿以及板块内部产生错动和破裂。地震是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的振动,期间会产生地震波的一种自然现象。地震开始发生的地点称为震源,震源正上方的地面称为震中。

地震通常造成严重人员伤亡,可能引起火灾、水灾、有毒气体泄漏、细菌及放射性物质扩散,还有可能造成海啸、滑坡、崩塌、地裂缝等次生灾害。

地震的应急准备

在已发布破坏性地震临震预报或易发生地震的地区,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应急工作:

备好临震急用物品, 地震发生之后,食品、医药等日常生活用品的生产和供应都会受到影响水塔、水管往往被震坏,造成供水中断。为能度过震后初期的生活难关,临震前社会和家庭都应准备一定数量的食品、水和日用品,以解燃眉之急。

建立临震避难场所:房舍被震坏,需要安身之处;余震不断发生,要有躲藏处。这就需要临时搭建防震、防火、防寒、防雨的防震棚。各种帐篷都可以利用,农村储粮的小圆仓,也是很好的抗震房。

划定疏散场所,转运危险物品:城市人口密集,人员避震和疏散比较困难,为确保震时人员安全,震前要按街、区分布,就近划定群众避震疏散路线和场所。要把易燃、易爆和有毒物资及时转运到城外。

设置伤员急救中心 在城内抗震能力强的场所,或在城外设置急救中心,备好床位、医疗器械、照明设备和药品等。

暂停公共活动 得到正式临震预报通知后,各种公共场所应暂停活动,观众或顾客要有秩序地撤离;中、小学校可临时在室外上课;车站、码头可在露天候车。

组织人员撤离并转移重要财产 如果得到正式临震警报或通知,要迅速而有秩序地动员和组织群众撤离房屋。正在治疗的重病号要转移到安全的地方。对少数思想麻者,也要动员到安全区。农村的大牲畜、拖拉机等生产资料,临震前要妥善转移到安全地带,机关、企事业单位的车辆要开出车库,停在空旷地方,以便在抗震救灾中发挥作用。

防止次生灾害的发生,城市发生地震可能出现严重的次生灾害,特别是化工厂、煤气厂等易发生地震次生灾害的单位,要加强鉴测和管理,设专人昼夜站岗和值班。

确保机要部门的安全城市内各种机要部门和银行较多,地震时要加强安全保卫,防止国有资产损失和机密泄漏。消防队的车辆必须出库,消防人员要整装待发,以便及时扑灭火灾,减少经济损失。

组织抢险队伍,合理安排生产 临震前,各级政府要就地组织好抢险救灾队伍(救人、医疗、灭火、供水、供电、通信等)。必要时,某些工厂应在防震指挥部的统一指令下暂停生产或低负荷运行。

做好家庭防震准备在已发布地震预报地区的居民须做好家庭防震准备,制定一个家庭防震计划,检查并及时消除家里不利防震的隐患。⑴检查和加固住房,对不利于抗震的房屋要加固,不宜加固的危房要撤离。对于笨重的房屋装饰物如女儿墙、高门脸等应拆掉。⑵合理放置家具、物品固定好高大家具,防止倾倒砸人,牢固的家具下面要腾空,以备震时藏身; 家具物品摆放做到“重在下,轻在上”,墙上的悬挂物要取下来成固定位,防止掉下来伤人;清理好杂物,让门口、楼道畅通;阳台护墙要清理,拿掉花盆、杂物;易燃易爆和有毒物品要放在安全的地方;⑶准备好必要的防震物品,准备一个包括食品、水、应急灯、简单药品、绳索、收音机等在内的家庭防震包,放在便于取到处。⑷进行家庭防震演练进行紧急撤离与疏散练习以及“一分钟紧急避险”练习。


大地震前会频繁发生小地震吗

地震最主要的危害是使大量房屋倒塌,是造成人员伤亡的元凶,所以平常大家要多学习一些地震相关的知识。有些朋友不清楚大地震前会频繁发生小地震吗?大地震前会经常有小地震吗?接下去请大家收藏好小编精心准备的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大地震前会频繁发生小地震吗

不一定会频繁发生小地震,发生地震的原因是地球上板块与板块之间相互挤压碰撞,造成板块边沿及板块内部产生错动和破裂,但是发生地震还需要具备一个因素,那就是要有足够的能量,如果一个地方经常发生小地震,那么地壳内的能量就会频繁的被释放出来,不会堆积能量,那么剩余的能量不足,所以通常来说不会引发大地震。

在地球内部传播的地震波称为体波,分为纵波和横波。振动方向与传播方向一致的波为纵波,来自地下的纵波引起地面上下颠簸振动。振动方向与传播方向垂直的波为横波。来自地下的横波能引起地面的水平晃动。由于纵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大于横波,所以地震时,纵波总是先到达地表,而横波总落后一步。这样发生较大的近震时,一般人们先感到上下颠簸,过数秒到十几秒后才感到有很强的水平晃动。横波是造成破坏的主要原因。

地震的丛集与灾害

大地震发生后,跟随而来的余震具有明显的时空丛集特征。理论上,不论是2022年6月1日的芦山地震,还是2022年6月10日的马尔康地震,它们必然会有后续余震,但一般而言,余震所释放的总能量可能不到主地震的5% 。但是,前人也曾有研究表明,余震序列中最大的震级可以达到主地震震级减1,说明一些大地震的余震潜在危险性不可忽视。从主震-余震触发机制看,一个余震的震级接近,甚至超过主震震级完全有可能。这种可能性可以用经典的古登堡-理查德关系描述,即在余震序列中,震级大于M的余震个数N也应满足 log10N(M)=a-bM,其中a、b为常数。

2022年6月1日发生在四川芦山的6.1级地震可能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启示了余震可以有足够的潜在危险性。就2022年6月10日马尔康地震,其后期监测该地震序列的活动规律极其重要。事实上,一些震级相当的强地震呈成对发生可能已近暗示了余震灾害的重要性,如1976年5月29日发生在我国云南的龙陵7.3级和7.4级地震。再者,受一些主震后应力变化的独特机理控制,余震的分布在空间上会随时间而增大。这一切均为地震学家研究地震时间、空间、大小带来了极其严峻的挑战。

地震如何发生

受板块运动、火山喷发、人类活动等众多因素影响,我们居住的地球其内部不同深度存在着具有复杂时-空特征的力。在特定力的作用下,地球内物质将发生变形,而当变形发生在岩石圈浅部时,这种力所造成的物质变形通常符合弹性关系;即如同一根受力的弹簧,它的压短或拉伸量与作用在其两端的力成线性正比。一般地,为了定量一个物体的受力大小,可以将力转化为作用在单位面积上的力,即应力。随着作用在弹性岩石圈上的应力不断增大,弹性变形的介质将在极短时间内发生脆性破裂;这个过程又似我们双手折一根筷子,随着用力不断增加,筷子先是弯曲类似弹性变形,而后折断发生脆性破裂。在弹性(地壳)岩石圈中,当形成的破裂伴随两侧瞬态的相对运动时,即形成地震。这时,地震的大小可以用矩震级来标定,即:Mw=(lgM0)/1.5-10.7,其中 M0=μ?W?S,为地震矩(M0,N.m),它等于地震破裂面面积(W,m2)、地震破裂面两侧位移(S,m)、弹性地壳的弹性模量(μ,N/m2)三者的乘积。当然,还有一些根据地震波振幅特征来标定地震震级方法。他们与地震矩震级间有一定的经验转换公式,此不再表述。

需要说明的是,在经历了几十亿年漫长的地质历史演化后,我们脚下的地球内部在一定深度范围内已经充满了大量不同规模、不同运动方式、不同活动习性的断层。在应力作用下,这些业已存在的断层比它周边的弹性介质更易发生(再)破裂和滑动。这解释了为什么震级较大的地震大多发生在已有断层上的主要原因。

当荷载达到断层滑动(岩石破裂)所需应力极值时,断层发生快速相对运动形成地震,并激发不同类型地震波。

然而,尽管我们知道地震发生的基本原理,但地震学家目前对地震的三要素(发震时间、发震地点、发震震级)仍然知之甚少。主要原因是:第一,我们对深度达几十公里的地壳内部所发育的断层的详细特征知之有限、第二,即使能知道断层精确形态,我们还仍然不知道每条断层的抗震(抗破裂)能力有多大、第三,地震学家更不清楚每条断层上的绝对应力有多大。我们相信,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正如今天的日常天气预报,地震能被人类预测预报的时代一定会到来。


频繁地震是大震的前兆吗

导语:每当一个地震变得频繁起来,人们就会担心是不是将有大地震发生了,但实际上,频繁地震是大震的前兆吗?到底经常地震的地方会发生大地震吗?回顾往年大地震,一般都来得非常突然,具体是否与频繁地震有关,我们来看看专家怎么说。

频繁地震是大震的前兆吗 经常地震的地方会发生大地震吗

地震前兆

一般情况下,如果一个地方在某个时间段内频繁发生小地震,那它有可能就是大地震的前兆。但也不是绝对的,有些地方频繁小地震,却不会发生大地震。

发生地震要有一个重要条件,那就是地壳内部的能量要积蓄到一定程度。当地壳内部的能量积蓄到一定程度后,随着地壳的裂隙释放向地球表面,这就是地震。那么,很多地方在发生地震前,往往会有一些小地震,这个就是人类用来预警的重要手段,它往往表明,这个地方的地壳十分不稳定,处于活跃状态,如果一个地方在某个时间段内频繁发生小地震,那它有可能就是大地震的前兆。前震可以发生在主震前几分钟、几天甚至数年。2002年苏门答腊地震被认为是2004年印度洋大地震的前震,两者之间时间相隔超过2年。

另外,地震发生还要另一个个重要因素,那就是要有足够的能量。一个地方发生多次小地震,很有可能会把地壳内部积蓄的能量给释放出来。那么剩余的能量不足,就不会发生地震了,即使有地震,也只是小地震。所以,现在科学家们在积极的想办法,在地震来临之前,先把地壳内的能量释放出来一部分,以降低地震等级甚至是消除地震。所以,小地震之后不一定会发生大地震的,那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如何识别是否是地震前兆?

地震前兆识别

自然界的许多奇异变化,并不都是地震前兆,所以发现异常后,要注意与非震干扰因素加以区别。

一般来说,产生非震的动物异常的因素有天气变化(如鱼类上浮,蛙类迁徙)、生理变化(如动物生病、发情)、环境变化(如水体污染)、敌害侵扰等等。产生非震的地下水异常的因素有自然因素:包括气候(降水、蒸发、气温、气压等)、水文、地质、土壤、生物等几个方面;人为因素:包括灌溉、开采、注水、排水等等。产生非震的植物异常的因素,是植物生长发育中遭病虫害或气象异变,地表形变等。

地震前的宏观异常的特点:

第一,这些前兆都受地质构造控制,呈条带状或与本地构造线一致的方向分布,未来震中区相对密集。

第二,这些异常在时间上有同步性、数量上有集中性,体现出种类多、范围广、数量大、反应强烈的特点。

地震专题:今天地震最新消息


唐山大地震震源深度是多少

唐山大地震是20世纪十大自然灾害之一,造成24多万人死亡,破坏力极大。有些朋友想了解更多关于唐山大地震的内容,那么,大家清楚唐山大地震震源深度是多少?唐山地震的震源深度是多少深?下面是小编整理收集的内容,供大家欣赏,希望大家喜欢。

唐山大地震震源深度是多少

震源深度是12千米,1976年7月28日3时42分53.8秒,在中国河北省唐山市丰南一带发生的强度里氏7.8级(矩震级7.5级)地震,震中烈度11度,震源深度12千米,地震持续约23秒。地震造成242769人死亡,164851人重伤,位列20世纪世界地震史死亡人数第二,仅次于海原地震。

震源深度越深,地震破坏力越弱

震源深度是指从震源到地面(震中)的垂直距离根据震源深度可以把地震分为浅源地震、中源地震和深源地震浅源地震0—60公里,简称浅震,对构筑物威胁最大;中源地震60—300公里;深源地震300公里以上

同级地震,震源越浅,破坏力越强其中,浅源地震的发震频率高,占地震总数的70% 以上,所释放的地震能占总释放能量的85% ,是地震灾害的主要制造者,对人类影响最大此次地震震源深度为20千米,就属于浅源地震,破坏性大。

唐山大地震介绍

1976年7月28日,唐山市发生7.8级地震。地震的震中位置位于唐山市区。这是中国历史上一次罕见的城市地震灾害。顷刻之间,一个百万人口的城市化为一片瓦砾,人民生命财产及国家财产遭到惨重损失。北京市和天津市受到严重波及。地震破坏范围超过3万平方公里,有感范围广达14个省、市、自治区,相当于全国面积的三分之一。地震发生在深夜,市区80% 的人来不及反应,被埋在瓦砾之下。极震区包括京山铁路南北两侧的47平方公里。

区内所有的建筑物均几乎都荡然无存。一条长8公里、宽30米的地裂缝带,横切围墙、房屋和道路、水渠。震区及其周围地区,出现大量的裂缝带、喷水冒沙、井喷、重力崩塌、滚石、边坡崩塌、地滑、地基沉陷、岩溶洞陷落以及采空区坍塌等。地震共造成24.2万人死亡,16.4万人受重伤,仅唐山市区终身残废的就达1700多人;毁坏公产房屋1479万平方米,倒塌民房530万间;直接经济损失高达到54亿元。全市供水、供电、通讯、交通等生命线工程全部破坏,所有工矿全部停产,所有医院和医疗设施全部破坏。地震时行驶的7列客货车和油罐车脱轨。蓟运河、滦河上的两座大型公路桥梁塌落,切断了唐山与天津和关外的公路交通。

市区供水管网和水厂建筑物、构造物、水源井破坏严重。开滦煤矿的地面建筑物和构筑物倒塌或严重破坏,井下生产中断,近万名工人被困在井下。唐山钢铁公司破坏严重,被迫停产,钢水、铁水凝铸在炉膛内。三座大型水库和两座中型水库的大坝滑塌开裂,防浪墙倒塌。410座小型水库中的240座震坏。6万眼机井淤沙,井管错断,占总数的67% 。沙压耕地3.3万多公顷,咸水淹地4.7万公顷。毁坏农业机具5.5万余台(件)。砸死大牲畜3.6万头,猪44.2万多头。唐山市及附近重灾县环境卫生急剧恶化,肠道传染病患病尤为突出。

震后,党中央和国务院迅速建立抗震救灾指挥部。解放军和全国各地的救援队伍、物资源源不断地云集唐山,展开了规模空前的紧张的救灾工作,及时控制了灾情,减少了伤亡。市区被埋压的60万人中有30万人自救脱险。解放军各部队出动近15万人。唐山机场一天起降飞机达390架次。京津唐电网3000多人组成电力抢修队。全国13个省、市、自治区和解放军、铁路系统的2万多名医务人员,组成近300个医疗队、防疫队。空运重伤员到外省市治疗,共动用飞机474架次,直升机90架次;共开出159个卫生专列。各级政府及时解决了群众喝水、吃饭、穿衣问题。重建家园工作1976年底着手准备,1978年开始,10年后一个欣欣向荣的新唐山出现在中国大地。


日本最大地震是哪一年

作为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上的国家,日本发生地震的次数是比较多的。有些朋友想了解一些关于日本的地震,那么,今天就来说说,日本最大地震是哪一年?日本最大地震是什么时候?以下内容由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看完就清楚了,还可以分享给小伙伴哦。

日本最大地震是哪一年

是2011年。2011年3月11日,日本气象厅表示,日本于当地时间11日14时46分发生里氏8.9级地震,震中位于宫城县以东太平洋海域,震源深度20公里。东京有强烈震感。美国地质勘探局将日本当天发生的地震震级从里氏8.9级修正为里氏8.8级。北京小部分区域有震感,对中国大陆不会有明显影响。不过,此次地震可能引发的海啸将影响太平洋大部分地区。北京时间3月13日,日本气象厅再次将震级修改为9.0级。

在此次大地震前,该区域陆续发生不同规模的地震。其中以3月9日的7.2级地震为甚多。据太平洋海啸警报中心测定,2011年03月09日10时45分(北京时间),日本本州岛东部海域(38.3°N,143.3°E)发生7.2级地震。日本东京都当地的震感为3级,地震过程持续了1分钟左右,地震已经在震源附近引发了区域海啸。当天11时11分,日本本州岛大船渡站监测到了0.54米的海啸波。在3月11日9.0级大地震后,研究人员豁然发现3月9日的7.2级大地震是本次9.0级大地震的前震,这是有观测史以来第二次同一地区发生7.0+级地震之后有更高地震的记录。(上一次为1960年智利9.5级地震前一天发生的8.1级地震)

2022年3月9日,日本警察厅公布了截至3月1日统计的3.11大地震受灾情况:死亡人数为15900人,涉及12个都道县;失踪人数为2523人,涉及6个县。根据都道府县的死亡人数统计,日本岩手县有4675人,宫城县9544人,福岛县1614人。根据DNA鉴定,近一年内有3人被确定了具体身份,但日本仍有53具遗体身份不明,其中岩手县47人,宫城县6人。

2022年3月11日,福岛、宫城、岩手三县继续开展搜寻地震失踪者工作。日本最新统计数据显示,包括间接死亡人数在内,“3.11”大地震共造成22207人死亡或下落不明。截至2021年9月底,至少有3784人因地震间接影响身亡,例如长期的避难生活导致健康状况恶化而去世等。

日本简介

日本位于东亚、国名意为“日出之国”,领土由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四个大岛及7200多个小岛组成,总面积37.8万平方千米。主体民族为大和族,通用日语,总人口约1.26亿。

公元3世纪中叶,其境内出现较大的国家“大和国”。公元645年,日本向中国唐朝学习,进行大化改新。12世纪后期,天皇皇权旁落,进入幕府统治时代。

19世纪50年代中期,欧美列强侵入迫使日本放弃“锁国政策”,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日本人民展开了反对侵略、反对幕府统治的斗争,1868年,明治天皇重新掌权,鼓励向欧美列强学习,进行明治维新,迅速跻身资本主义列强行列。

日本气候

日本以温带和亚热带季风气候为主,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四季分明。全国横跨纬度达25°,南北气温差异十分显著。

日本是世界上降水量较多的地区。主要原因包括了日本海侧地区冬季的降雪;6、7月(冲绳、奄美为5、6月)间连绵不断的梅雨;以及夏季到秋季登陆或接近日本的台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