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历屋
万年历

天吗

2020/7/25 12:20:07
万年历日历:天吗知识
天吗知识
夏至是三伏天吗

因为夏至有炎热夏季来临之意,所以很多人以为夏至就是三伏天,那么你觉得夏至是三伏天吗?很显然,夏至不是三伏天,虽然夏至的时候气温也很高,但并不是最热三伏天时期。具体每年夏至多久入伏呢?以为为你介绍。

夏至是三伏天吗 夏至多久入伏

夏至不是三伏天,夏至后第三个庚日入伏,即一般在夏至后的21天左右。

冬至当日九,夏至三庚伏。意思是说:冬至的当天就算入九,而夏至再过三庚才入伏。

“三庚”就是遇上3个“庚”字日,从第三个“庚”字日起便是入伏,到第四个庚日共10天为初伏。我国古代用天干、地支合并记载时间。天干的数字有10个,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的数字是12个,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戍、亥。把天干与地支相配,就得甲子、乙丑、丙寅、丁卯……,交叉配合60次为一个循环,故称60花甲子。由于天干是10个,所以每隔10天就出现一个庚日,如庚子日、庚寅日、庚辰日等。夏至开始,数到三个庚日就是初伏的第一天。由于夏至与第一个庚日之间的天数每年都不一样(每年的天数都不是10的倍数,所以,庚日并不是固定的日期),故“三庚”的天数也不是固定的,为20~29天之间(假如某年的夏至日是辛日,也就是庚日的第二天,那么要过29天才到第3个庚日,而假如某年的夏至日就是庚日,那么只需再过20天就到第3个庚日了)。

夏至之后如何养生?

1、早起晚卧,中午小憩

夏至昼长夜短,阳气盛极,阴气初始,睡眠时间自然缩短,不过这并不会影响人体健康,因为顺应就是对身体最好的养护。除此以外,休息还应顺应一天之中的阴阳变化。中医理论认为,11时~13时是一天之中阳气最盛、阴气初始的时刻,因此午间休息一会儿可以很好地滋阴护阳。

2、避免汗泄太多

夏至时节,运动最好在清晨或傍晚天气较凉爽时进选择空气新鲜的地方进行,以散步、慢跑、太极拳等项目为佳,不宜做过分剧烈的活动,不然会导致汗泄太多,伤阴损阳。

3、吃“苦”补“酸”

夏至时节炎热,人的消化功能相对较弱,饮食不宜肥甘厚味。多吃一些苦味食物和酸性食物,以利清泄暑热,增加食欲,例如苦瓜、芹菜、蒲公英、苦菊、黄瓜、鸡毛菜、番茄、柠檬、草莓、乌梅、葡萄、山楂、菠萝、芒果、猕猴桃等。

4、忌夜食生冷、空腹饮茶

夏至昼长夜短,夜间忌吃生冷、粘腻之物,不然易出现腹胀、吐泻交作等病症。过多饮茶,尤其是空腹时饮茶,极易导致茶水消耗人体的阳气。因此夏至时节饮茶,应是在餐后饮二到三杯为宜,有饥饿感则立刻停饮。

5、忌冷水洗浴

夏至炎热,冷水洗浴是很多人最喜欢的消暑方式,但这个时节人的汗孔肌腠均处于开泄状态,因此洗冷水时寒气极易侵入人体,导致阳气暗损。会出现如手足发冷,小腿转筋,双目视物不清,甚则变生原因不明的发热症状。

6、忌夜卧贪凉

“头乃诸阳之会”,头部是人体阳气的汇聚之处,夜卧吹冷,极易导致阳气折损。因此夏至时节晚上睡觉忌整夜开空调冷气,不然易导致伤风、面瘫、关节疼痛、腹痛腹泻,对身体的损伤十分严重。


2020三伏天有40天

导语:今年三伏天从7月16开始,到8月24日结束,即2020三伏天有40天的时间!很多人对三伏天的天数其实不太了解,觉得每年是固定的,但实际上,每年三伏天都是40天吗?不是的,三伏天有时候30天,有时候40天,为什么会这样呢?下面一起来了解。

2020三伏天有40天 每年三伏天都是40天吗

2020三伏天40天

2020年三伏天时间:初伏10天,中伏20天,末伏10天,一共40天。

即,初伏:2020年7月16日-7月25日;中伏:2020年7月26日-8月14日;末伏:2020年8月15日-8月24日。

每年三伏天都是40天吗?

不是,30天或40天。

从夏至后第3个“庚”日算起,初伏为10天,中伏为10天或20天,末伏为10天。我国古代流行“干支纪日法”,用10个天干与12个地支相配而成的60组不同的名称来记日子,循环使用。每逢有庚字的日子叫庚日。庚日的“庚”字是“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10个天干中的第7个字,庚日每10天重复一次。从夏至开始,依照干支纪日的排列,第3个庚日为初伏,第4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第1个庚日为末伏。当夏至与立秋之间出现4个庚日时中伏为10天,出现5个庚日则为20天。看来,庚日出现的早晚将影响中伏的长短,所以,出现了有些年份伏天30天,有些年份伏天40天的情况。

三伏天为什么热?

三伏天天气炎热

三伏天出现在小暑和处暑之中,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的日子。所谓的“伏天儿”,就是指农历“三伏天”,即一年当中最热的一段时间。 可以这样理解:“伏”就是天气太热了,宜伏不宜动。但是三伏天之所以称之为“伏”,是因为也有不少寒冷因素在内。三伏是中原地区在一年中最热的三、四十天,三伏是按农历计算的,大约处在阳历的7月中下旬至8月中下旬。

夏季的白天比黑夜长,白天时间长,阳光照射的时间也长,地表吸收的热量远大于支出,这就使地面一天天聚集的热量增加,温度持续增高,在三伏天期间地表热量的积累达到高峰。

夏季雨水多,空气湿度大,水的热容量比干空气要大得多,这也是天气闷热的重要原因之一。

七、八月份正是副热带高压加强,在副高的控制下,高压内部的下沉气流,使天气晴朗少云,有利于阳光照射,地面辐射增温。

三伏天,是出现在小暑与处暑之间,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的日子。但是三伏天之所以称之为“伏”,是因为也有不少寒冷因素在内。

三伏是中原地区在一年中最热的三、四十天,三伏是按农历计算的,大约处在阳历的7月上旬至8月中下间。


2021处暑是三伏的最后一天吗

导语:处暑是炎热结束的意思,而一般我们说三伏天结束了,也象征着炎热的时节结束,对此,不少人便觉得处暑就是三伏天的最后一天。但实际上,今年处暑是三伏天结束吗?到底2021处暑是三伏的最后一天吗?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今年处暑和三伏天的时间。

2021处暑是三伏的最后一天吗

处暑与三伏

不是。2021处暑是8月23日,而三伏天最后一天是2021年8月19日。

处暑,即为“出暑”,是炎热离开的意思。时至处暑,太阳直射点继续南移、太阳辐射减弱,副热带高压也向南撤退,气温逐渐下降,暑气渐消。

时至处暑,太阳直射点继续南移、太阳辐射减弱,副热带高压也向南撤退,气温逐渐下降,暑气渐消。处暑意味着酷热难熬的天气到了尾声,这期间天气虽仍热,但已是呈下降趋势。

处暑节气处在短期回热天气(秋老虎)期内,“秋老虎”一般发生在公历8月~9月之间,每年秋老虎的时间长短不一,总体来说持续半个月到二个月不等。处暑在日常生活中起到的意义,就是提醒人们暑气渐渐消退,天气由炎热向凉爽过渡,要注意预防“秋燥”。处暑的民俗活动很多,如吃鸭子、放河灯、开渔节、煎药茶、拜土地公等。

处暑节气的天气特点:

处暑时节

辐射减弱

处暑节气,单单用气温开始走低来描述是不够的。气温走低仅是其中的一个现象。产生这一现象背后的原因,首先应是太阳的直射点继续南移,太阳辐射减弱;二是副热带高压跨越式地向南撤退,蒙古冷高压开始跃跃欲试,出拳出脚,小露锋芒。

秋老虎

秋老虎发生在24节气当中的立秋之后,属短期回热天气,就像一只老虎一样蛮横霸道,所以民间称这段时间为“秋老虎”。一般发生在8月~9月之间,每年秋老虎的时间长短不一,总体来说持续半个月到二个月不等。气温虽高,但是总的来说空气干燥,阳光充足,早晚气温相差不会太高。秋老虎天气出现的原因是南退后的副热带高压又再度控制回归,形成连日晴朗、日射强烈的高温暑热天气。形成秋老虎的原因是控制我国的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秋季逐步南移,但又向北抬,在该高压控制下晴朗少云,日照强烈,气温回升。虽然是秋天,但天气很闷热。

夏季称雄的副热带高压,虽说大步南撤,但绝不肯轻易让出主导权、轻易退到西太平洋的海上。在它控制的南方地区,刚刚感受一丝秋凉的人们,往往在处暑尾声,再次感受高温天气,这就是名副其实的“秋老虎”。对于刚刚走出三伏,并且遭遇严重伏旱的地区,如果继续受副热带高压的控制,往往容易形成夏秋连旱,使秋季防火期大大提前,需要警惕。需要说的是,长江中下游地区往往在秋老虎天气结束后,才会迎来秋高气爽的小阳春,不过要到10月以后了。在此期间,全国各地的暴雨总趋势是减弱的。

处暑时节

干燥

开始影响中国的冷高压,在它的控制下,形成的下沉的、干燥的冷空气,先是宣告了中国东北、华北、西北雨季的结束。处暑期间,明显降温的地方只是东北和西北地区。但每当冷空气影响中国时,若空气干燥,往往带来刮风天气,若大气中有暖湿气流输送,往往形成一场像样的秋雨。每每风雨过后,特别是下雨过后,人们会感到较明显的降温。故有:“一场秋雨(风)一场寒”之说。北方南部的江淮地区,还有可能出现较大的降水过程。气温下降明显,昼夜温差加大,雨后艳阳当空,人们往往对夏秋之交的冷热变化不很适应,一不小心就容易引发呼吸道、肠胃炎、感冒等疾病。

雷暴活动

雷暴活动不及炎夏那般活跃,但华南、西南和华西地区雷暴活动仍较多。在华南,由于低纬度的暖湿气流还比较活跃,因而产生的雷暴比其它地方多;而西南和华西地区,由于处在副热带高压边缘,加之山地的作用,雷暴的活动也比较多。进入9月,中国大部开始进入少雨期,而华西地区秋雨偏多。它是中国西部地区秋季的一种特殊的天气现象。华西秋雨的范围,除渭水和汉水流域外,还包括四川、贵州大部、云南东部、湖南西部、湖北西部一带发生的秋雨。因秋雨早的年份8月下旬就可以出现。最早出现日期有时可从8月下旬开始,最晚在11月下旬结束。但主要降雨时段是出现在9、10两个月。“华西秋雨”的主要特点是雨日多,而另一个特点是以绵绵细雨为主,所以雨日虽多,但雨量却不很大,一般要比夏季少,强度也弱。

处暑


微信状态只能维持一天吗

大家都知道,微信最近出的一些新玩法十分有趣,吸引了大批年轻用户。例如,之前的微信拍一拍,前不久的微信状态,以及新春佳节期间的新表情,可以在群里发动态烟花、礼花等。其中,小编设置微信状态后,发现第二天没了。那么,微信状态只能维持一天吗?一起来看看吧!

微信状态能维持多久

微信状态是只能维持一天。微信状态是微信的一个新功能,设置状态后,可以在这里分享个人心情,还可以上传图片、视频或音乐。需要注意,微信状态可以持续24小时(即一天),一天后好友就看不到当前状态。

微信状态是微信版本中的一个新功能,很多人认为类似于“QQ心情”一样,但和它不同的是,微信状态可以自定义设置背景、视频背景等。而设置的状态心情只能维持短短24小时,这是让用户每天都可以设置新状态。

微信状态的设置方法:首先,打开微信APP,找到并点击右下角的“我”;在“我”的页面中,微信号下面有一个“+状态”,点击之后选择其中一种状态,再输入文字,或插入图片,点击“就这样”即可。

即使没有到24小时,也可以更新新的状态。同样的,打开微信APP,找到并点击右下角的“我”;在“我”的页面中可以看到当前设置的状态,点击状态的任意位置点击状态之后,将会弹出一个窗口,点击选项中的“结束状态”,就可以设置新状态。


大暑是最热的一天吗

导语:大暑即有“大热”之意,但在节气中的含义与实际气候还是有一定差异的,那么,实际上大暑天是不是最热的呢?我们知道最热是在三伏天的中伏,而大暑正好在中伏期,这意味着大暑是最热的一天吗?一起来了解。

大暑是最热的一天吗 大暑天是不是最热的

大暑天气

大暑不是最热的一天,但是最热的时期。

夏至以后,虽然白天渐短,黑夜渐长,但是一天当中白天还比黑夜长,每天地面吸收的热量仍比散发的多,近地面的温度也就一天比一天高。到“三伏”期间,地面吸收的热量几乎多于散发的热量,天气也就最热了。

所以,一年中最热的时候并不出现在夏至,而是出现在夏至以后的“三伏”。

每年入伏的时间并不固定,中伏的长短也不尽相同,需要查历书计算,比较麻烦。简单地可以用“夏至三庚”这4字口诀来表示入伏的日期,即从夏至后第3个“庚”日算起,初伏为10天,中伏为10天或20天,末伏为10天。

我国古代流行“干支纪日法”,用10个天干与12个地支相配而成的60组不同的名称来记日子,循环使用。每逢有庚字的日子叫庚日。庚日的“庚”字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10个天干中的第7个字,庚日每10天重复一次。

大暑气候情况:

大暑气候

大家都知道“热在三伏”。大暑一般处在三伏里的中伏阶段。这时在我国大部分地区都处在一年中最热的阶段,而且全国各地温差也不大。刚好与谚语:“冷在三九,热在中伏”相吻合。大暑相对小暑,顾名思义,更加炎热。

大暑节气正值“三伏”,是我国一年中日照最多、气温最高的时期,全国大部分地区干旱少雨,许多地区的气温达35度以上,俗称的“三大火炉”也最旺。

在我国华南以北的长江中下游等地区,如苏、浙、赣等一带处于炎热少雨季节,滴雨似黄金。有“小暑雨如银,大暑雨如金”,“伏里多雨,囤里多米”,“伏天雨丰,粮丰棉丰”,“伏不受旱,一亩增一担”的说法。

恰如左河水诗云:“日盛三伏暑气熏,坐闲烦静在蝇蚊。纵逢战鼓云中起,箭射荷塘若洒金。”如果大暑前后出现阴雨,则预示以后雨水多。农谚有“大暑有雨多雨,秋水足;大暑无雨少雨,吃水愁”的说法。

而在我国的华南西部地区虽然高温出现也最频繁,但雨水却最丰沛、雷暴最常见,是雷阵雨最多的季节。这里有谚语说:“东闪无半滴,西闪走不及”。意谓在夏天午后,闪电如果出现在东方,雨不会下到这里,若闪电在西方,则雨势很快就会到来,要想躲避都来不及。


外地人到广州需要隔离14天吗

导语:广州目前一些地方属于中风险地区,所以进出要求会比较严格。而现在从外地进入广州,也是有相关规定的,大家前往前,要提前了解,该准备的东西要准备齐全。那么,外地人到广州需要隔离14天吗?到底现在外省人员进入广州会不会隔离?一起来了解。

外地人到广州需要隔离14天吗

隔离

根据广州市卫健委来穗返穗人核酸检测及健康管理要求规定,国内返回广州的,除了疫情中高风险地区人员之外,其余人员返穗均无需隔离;国外入境广州的,不分国籍一律立即实施集中隔离医学观察。集中隔离医学观察食宿费用自理。

具体规定如下:

一、国内外来人员规定:

国内中高风险地区所在地市来穗返穗人员:

一是中高风险地区所在地级市人员来穗,须持7日内有效新冠病毒核酸检测阴性结果。

二是中高风险地区所在地级市来穗人员,实行“四个一”健康管理,即发放一份健康告知书,开展一次健康问询,查验一次健康码,开展一次核酸检测。

其中,从高风险地区所在县(区)或当地政府宣布全域封闭管理地区人员的来穗返穗人员,实施14天集中隔离健康观察,费用自理,第1、7、14天进行核酸检测。

中风险地区所在县(区)人员,应在抵穗后12小时内向所在居村委和单位(或所住宾馆)报告,实行14天居家健康监测,第1、14天进行核酸检测。如无居家条件的,实施14天集中隔离健康观察。

高风险地区人员或近14天内有高风险地区旅居史人员春运期间不流动。中风险地区人员或近14天内有中风险地区旅居史人员春运期间原则上不流动;如确需出行,须经当地疫情防控指挥部批准,并持有3天内有效新冠病毒核酸检测阴性结果。

低风险地区:如果您是近14天内从非中高风险区域返粤的,建议按要求申报粤康码或穗康码,主动向单位或社区报备,并做好自身健康防护以及自我健康监测。如果出现发热、乏力、干咳等不适,立即向单位或社区报告,戴上一次性医用外科口罩到就近发热门诊就医。

入境规定

1、澳门入境人员

另外,澳门7月13日晚上宣布,经粤澳两地政府沟通协商决定,自2020年7月15日上午6时起恢復粤澳两地人员正常往来,对从粤澳口岸进入广东省人员不再实行集中隔离14天医学观察,但入境前须完成核酸检测,申领「澳门健康码」和「粤康码」,并将「澳门健康码」转换「粤康码」以取得通关凭证。

从澳门入境人员在入境后14天内,需每天登陆「粤康码」使用「港澳入境人员健康申报」功能申报个人健康状况。

2、香港、台湾入境人员

延续境外疫情输入防控政策,从广州地区口岸入境的香港、台湾地区人员,不分目的地,严格落实14天集中隔离医学观察+7天社区健康监测的闭环管理措施,并在入境后第1、7、14、21天各开展1次核酸检测,集中隔离食宿费用自理。符合居家健康服务管理条件的,按相关规定执行。

二、国外外来人员规定:

延续境外疫情输入防控政策,从广州地区口岸入境人员(含中转旅客),一视同仁,不分目的地,严格落实14天集中隔离医学观察+7天社区健康监测的闭环管理措施,并在入境后第1、7、14、21天各开展1次核酸检测,集中隔离食宿费用自理。符合居家健康服务管理条件的,按相关规定执行。

以上措施具体以广州卫健委规定为准,广州隔离咨询电话:020-12345。

出广州规定:

核酸检测

目前若要离穗,须持有72小时内核酸检测阴性证明。具体规定如下:

为减少因人员流动带来的疫情传播风险,决定暂时对离穗车辆和人员采取如下管理措施:

一、通过广州辖区内机场、铁路、公路客运站等站场离穗的旅客(不含外地中转旅客),须凭“健康码”绿码,并持有72小时内核酸检测阴性证明。因未能及时出具核酸检测阴性证明无法按时出发的旅客可申请免费退改签。

二、离穗出省的小型汽车司乘人员,须持有72小时内核酸检测阴性证明,以备查验。

三、为确保货运车辆正常运行,广州市将设立若干干线货车司机核酸检测点,为货车司机提供核酸检测免费服务,具体时间和地点另行公布。

本通告自2021年5月31日晚10时起实施,失效日期另行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