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雨等级分为小雨、中雨、大雨、暴雨、大暴雨与特大暴雨。暴雨也叫强降雨,一旦出现这种天气,大家一定要引起注意。那么,今天小编就跟朋友们来聊聊,强降雨要注意什么?强降雨天气需要注意哪些?想了解清楚的朋友们一定要收好以下这份指南了。
强降雨要注意什么
1、关注天气预报,这样有利于提前做好准备。
2、尽量不要出门,若必须外出,最好穿胶鞋,披雨衣,可起到对雷电的绝缘作用。
3、检查屋内电路、炉火等设施是否安全,关闭电源总开关。
4、暂停田间劳动,户外人员应立即到地势高的地方或山洞暂避。
5、不要在下大雨时骑自行车。在积水中行走要注意观察。防止跌入窨井或坑、洞中。驾驶员遇到路面或立交桥下积水过深时,应尽量绕行,避免强行通过。雨天汽车在低洼处熄火,千万不要在车上等候,下车到高处等待救援。
6、在强降雨较大时要远离树木,尽量不要大跨步跑动,可以选择建筑物躲雨,但不宜选择车内躲雨。
7、注意人身财产安全。
强降雨天气行车要注意什么
入伏后,天气多变,近日太原市迎来了强降雨天气。雨天极易导致交通事故高发,那么下雨天开车我们需要注意些什么呢?强降雨天气下行车,驾驶人视线受阻,请及时开启示廓灯和雾灯,适当增大跟车距离,保持安全车速,注意观察道路情况,遇情况提前采取制动、减速措施,避免紧急制动、紧急转向,以防止车辆侧滑发生危险。
雨天行车,要降低车速,尤其在弯道或者斜坡路段更要提前减速。雨天道路湿滑,车速过快时,轮胎与路面之间易形成水膜,产生“水滑”现象,雨天行驶请降低车速,确保安全。一旦发生侧滑,不要慌张,应双手紧握转向盘,利用发动机制动减速。
行经积水路段时,应该跟着前车路线行驶。遇有情况或积水较深路段,请停车观察或绕道行驶;必须涉水通过时,要低档匀速一次性通过,不要中途停车或者减速。进入积水较深区域时,因车外水压过大,应首先放下车窗,避免车辆因进水发生电路故障,造成车窗或车门锁死情况。
雨天非机动车驾驶人头戴雨帽,行人手撑雨伞,视线、听觉受到限制,在雨中行车遇非机动车和行人,要注意其行动轨迹,提前鸣笛、避让、减速慢行。
雨天驾驶车辆,应采取点刹或排挡减速方式制动;转向时要先减速,适当加大转弯半径满打方向盘,以免车体失控。
强降雨天气防范措施
1、汛期要注意安全,不要前往有危险的地区,特别是容易发生洪涝、山体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地区。
2、游泳时要注意防止溺水,切勿酒后游泳,也不要到水库塘坝等未知环境或有警告提示的水域游泳。监护人要教育少年儿童不要在野外游泳,以免发生意外。
3、要经常收听天气预报,密切关注天气变化,了解灾情预报预测,做好防洪自护;要认真学习有关汛期防灾抗灾的知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4、在户外遇到雷雨天气时,要尽量躲避在安全的建筑物中,不要在大树底下避雨,不要拿着金属物品及接打手机,以防雷击,远离河流湖泊、稻田以及空旷地区,远离广告牌以及简易建筑物。
5、雨中行进避开灯杆、电线杆、变压器、电力线以及其附近的树木等有可能连电的物体。经过积水地区时,发现有电线落入水中,必须远离并及时报告有关部门。
6、长时间下雨过程中或雨后,不要靠墙行走或者行车、停车,不要靠近陡峭的山坡,墙体经过雨水长时间浸泡,极有可能发生倒塌。
7、暴雨雷电天气时要加强煤气和电源管理,要断开家中用电设备的开关,防止管道气体泄漏和电线浸水造成漏电失火、伤人事故。
8、通过受淹道路和下穿式通道时,要注意观察水情,防止误入深水区或掉进排水口。洪水没有完全退却前,不要到易被淹没的地带活动,也不要去淹没地带围观。
9、不要在危岩陡坎前后建盖房屋和其他设施,不要在危岩陡坎附近停留、休息,不要在危岩陡坎下路边躲雨坑中避雨,开车、行走路过陡坎时要留心观察,小心通过,发生崩塌时向两边跑。
有人说,英国人给人的印象比较绅士,温文尔雅,但是英国人也有个很奇怪的习惯,日常社交的当中很喜欢谈论天气。那么,下面就带大家了解一下,英国人为什么喜欢聊天气?为何英国人爱聊天气?以下内容由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看完就清楚了,还可以分享给小伙伴哦。
英国人为什么喜欢聊天气
因为英国的气候多变。一周内会雨天,阴天,刮风天或阳光天都有。天气是个很方便话题,用来见面打招呼,很像我们中国人过去很喜欢用吃饭否来打招呼。天气话题也可以作为做开场白,然后引入其它要讨论的话题。
但据很多人的观察,英国人喜欢谈天气,体现了英国文化的特点:保守个人隐私和尽量避免人际间的冲突。英国人彬彬有礼,但十分关注自己隐私保守,也注意不侵犯他人隐私。因此像年龄,婚姻状况,收入,宗教,政治倾向,民族,容貌,肤色,健康情况,体型,胖瘦,身体缺陷等等,都是不好谈的话题。这些话题都是容易引起观点冲突和争议。
还有一些小话题也可谈,如足球,音乐,电影,度假等。但这些话题,如果把握不好,也会有不同观点,如支持的足球队不同,喜欢或不喜欢哪类音乐类型等。
天气是最安全的话题,很容易让人们轻松开谈,和谐共处。在以上的两组交谈天气的例子里,可以看到一个重要的原则,就是不管你如何看待谈到的天气状况,但要“无条件”和对方保持看法一致。做不到这一点,就是还没有理解英国人谈天气的”文化“精髓。
天气的心理学
在英国,谈论天气只是一个引子。你要是赞同对方对于天气的观点,对方便会以为你和他有共同点,谈话就能融洽地继续下去;你要是表示否定的观点,那么谈话会僵持住。这种交流方式被称之为“赞同定律”。英国人的谈话方式出了名的拐弯抹角,因此要想快速懂得别人的意思,并且好好聊下去,就需要灵活运用“赞同定律”。
不过也有人说英国人爱谈天气是因为天生就是一个爱抱怨的国家。《每日邮报》曾称英国为抱怨之国。研究显示,英国人每天至少会抱怨4次,一年的抱怨次数达1300次,生气的时间达到53小时。那变幻多端的天气理所当然的就成为英国人抱怨的直接对象了。
对于英国这样重视个人空间的国家,天气绝对算是安全的话题。选择这样一个安全低调的话题,不会唐突伤及个人,又可以活跃气氛,缓解尴尬,或者了解别人的心情。谈天气真的是一举多得啊!
谈论天气成习惯
首先,一天内经历春夏秋冬四季变换确实也能成为一种谈资;更重要的是,英国人很重视个人空间,找一个安全不侵犯他人隐私的话题至关重要。因此谈论天气就成为英国民族的主要消遣方式。王尔德曾说,“谈论天气是无聊人类最后的避难所。”
英国人谈论天气的日常对话确实枯燥乏味。诸如,“很冷,不是吗?”这些话就类似于北方人喜欢问“您吃了没”一样。有的时候不需要做出明确的回答,甚至不需要回答一句完整的句子。这就是作为一段对话的开头语而已。以前的中国,全国人都为温饱而发愁,所以大部分人见面都喜欢问“吃了吗”,这是因为现实的无奈而聊以慰藉。
那英国人谈论天气是不是也有社会原因呢?是的,19世纪的英国由于圈地运动,大量农民破产失去土地,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也不断减少。土地的减少,就加剧了对收成的担心害怕。那个时候谈论天气不是为了消遣,而是为了温饱,大家自然而然要去关注影响庄稼收成的重要因素。
而如今,恶劣天气对英国的生活和经济也造成巨大危害。全球变暖使海平面升高,暴风雨频率增加,暴雨导致洪灾,狂风造成破坏。2012 年BBC报道称,阴雨不断的天气对英国经济造成的损失高达几十亿英镑。2013年的热浪使得英国至少有2000人因高温丧生。当时的英国副首相尼克克莱格说,英国对高温“根本没有准备”。
气旋对天气系统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大,因为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风雨往往都与它有关。那么,大家知道暖性反气旋对我国一年天气的影响是什么?暖性反气旋对一年天气变化的影响有哪些?不清楚的小伙伴们要注意了,以下是重点内容,走过不要错过。
暖性反气旋对我国一年天气的影响
对我国一年天气的影响是带来暖空气,会造成影响地区温度升高。暖性反气旋是温度大于四周,范围随高度而增大,到某高度后达到最大的高压系统。暖性反气旋是温度大于四周,范围随高度而增大,到某高度后达到最大的高压系统。它不同于冷高压,是一种深厚的天气系统,可以从对流层下层一直伸展到对流层项或更高的高度。
暖性反气旋多出现在副热带地区,有时也会在中高纬度地区出现。若中心暖于四周的高压(反气旋),系统深厚,垂直伸展范围很大,有时可达到平流层底部多发生在中纬度和高纬度的高空以及热带和副热带地区。
反气旋的分类
反气旋的分类方法比较多,按其生成的地理位置,反气旋可分为温带反气旋、副热带反气旋和极地反气旋。
按照结构的不同,反气旋可分为冷性反气旋(或冷高压)和暖性反气旋(或暖高压)。
气旋之间,并不存在不可逾越的鸿沟。不同类型的气旋和反气旋;在一定条件下会互相转化。如锋面气旋可因一定条件转化为无锋面气旋(冷涡),无锋面气旋(热低压)可因一定条件转化为锋面气旋;冷性反气旋也可转化为暖性反气旋。气旋、反气旋都应看作是有条件的、可变动的、互相转化的。
不同类型的气旋你了解多少?
气旋是是指北(南)半球,大气中水平气流呈逆(顺)时针旋转的大型涡旋。气旋通常按气旋形成和活动的主要地区或热力结构进行分类。按地区可分为温带气旋、热带气旋和极地气旋性涡旋等;按热力结构可分为冷性气旋和热低压等。分类标准不同,气旋种类也不一样。
大气中存在着各种大小不一的涡旋,有类似江河里的涡旋运动,它们有的逆时针旋转,有的顺时针旋转,其中大型的水平涡旋,我们分别称为气旋和反气旋,即低压和高压。
气旋在北半球,空气是反时针方向运动,在南半球旋转方向则相反。中心气压最低,逐渐向外递增,空气不断流入中心,形成上升气流,也称低气压。它的直径小的有几十公里,大的有几千公里。有气旋影响时,常常容易出现阴雨、大风天气等。气旋的中心地带以上升气流为主,所以多云雨天气,而四周通常是容易干燥晴朗的下沉气流,我们所熟悉的台风就是如此。
反气旋是占有三维空间的大尺度的空气涡旋。在北半球,反气旋区气流自中心向外作顺时针方向旋转,南半球作逆时针方向旋转。在天气图中,反气旋是等压线呈闭合、气压值自中心向外递减的高压区,所以又叫高压。反气旋的近地面气流在水平方向由中心向四周辐射,垂直方向的空气自上而下补充。空气在下沉过程中温度升高,水汽不易凝结。反气旋控制下的无风天气和明显的逆温层现象,也不利于大气中污染物扩散。
我国常见的气旋类型有东北气旋、锋面气旋、冷涡、东北冷涡、西南低涡等。东北气旋又称东北低压,活动于我国东北地区,是影响我国天气的重要天气系统之一;锋面气旋产生于温带极锋发展中的波动上强烈斜压性气旋;冷涡是冷性低涡的简称,即中心冷于四周的涡,其强度随高度的增加而增强;东北冷涡主要活动在我国东北地区或其附近的高空,它是能够维持3-4天或更长时间的深厚天气系统;西南低涡是我国西南地区低压涡旋系统。
导语:近来,我国正值换季时节,所以各地的强对流天气尤其频繁。相信不少人对于天气预报上的“强对流天气”都比较困惑,不知道所谓强对流天气是什么意思?其实,这种天气并非指一种天气,而是一类天气。具体强对流天气包括哪几种天气?冰雹属于强对流天气吗?一起来了解。
强对流天气是什么意思
强对流天气
强对流天气是指发生突然、天气剧烈、破坏力极大的灾害性天气,其出现时往往电闪雷鸣、风大雨急,惊心动魄。强对流天气发生于中小尺度天气系统,空间尺度小,一般水平范围大约在十几公里至二三百公里,有的水平范围只有几十米至十几公里。其生命史短暂并带有明显的突发性,约为一小时至十几小时,较短的仅有几分钟至一小时。
冰雹属于强对流天气吗?
属于。
雷电、短时强降雨、雷雨大风、冰雹甚至龙卷风等具有强烈对流性的天气,都属于强对流天气。
原因:
强对流天气成因
强对流其实是空气强烈的垂直运动而导致出的天气现象。最典型的就是夏季午后的强对流天气:白天地面不断吸收太阳发出的短波辐射,温度上升,并且放出长波辐射加热大气。当近地面的空气从地球表面接受到足够的热量,就会膨胀,密度减小,这时大气处于不稳定的状态。这就像水缸里的油和水一样,当密度较小的油处于水缸底部,而水处于上部时,一定会产生强烈的上升运动,最终油会浮到水面上。同理,近地面较热的空气在浮力作用下上升,并形成一个上升的湿热空气流。当上升到一定高度时,由于气温下降,空气中包含的水蒸气就会凝结成水滴。当水滴下降时,又被更强烈的上升气流携升,如此反复不断,小水点开始积集成大水滴,直至高空气流无力支持其重量,最后下降成雨。这也是为什么夏天雷雨不像春雨那样细雨绵绵,水滴较大的原因。
当然各类强对流天气形成的物理过程是不完全相同的,这与下垫面的动力和热力作用的影响有很大的关系。而且强对流天气是以大尺度天气系统为背景,大尺度天气系统影响或决定着中小尺度天气系统的生成、发展和移动过程。比如说梅雨期间,大范围的冷暖空气交汇形成梅雨锋雨带,如果配合上地形等有利条件就会在局部地区产生暴雨。
冰雹强对流天气
什么时候容易出现强对流天气?
强对流天气在各地出现的时间不一样,南方要比北方来得早,广东的强对流天气全年都可能出现。
雷雨大风多发生在春、夏、秋三季,冬季较为少见。短时强降水一年四季都可见,也以春、夏、秋三季为多。
龙卷风一般发生在春夏过渡季节或夏秋之交(4~10月),以前者居多。飑线多发生在春夏过渡季节冷锋前的暖区中,台风前缘也常有飑线出现,以3~9月居多。冰雹大多出现在冷暖空气交汇激烈的2~5月份,也可在盛夏强烈而持久的雷暴中降落。
如何防范强对流天气?
1、密切关注气象部门发出的预警信息,提前做好应对强对流的准备。
只要捕捉到强对流天气发生的苗头,气象部门就会通过报纸广播电视、手机短信、网络、户外电子显示屏等渠道发布雷电、暴雨、大风等相关预警,市民一旦接收到预警信息,就要有防范强对流的意识,做好防雷电、防暴雨的准备。
2、一旦出现强对流天气时,应尽量避免室外活动。
每年春夏季节,是强对流天气的高发期,以强雷电、短时强降雨、雷雨大风为主。强对流天气发生时,雷电最为活跃,公众要加强对雷电的防范,不要呆在空旷的环境中,应躲避到有避雷设施的建筑物里,如果在室外有车的话要尽量在车内躲避。另外,瞬时大风容易造成树木折断和房屋倒塌,进而造成人员伤亡,一旦强对流引发雷雨大风,公众应远离易折断的树木、广告牌以及危房等。
我国传统的中秋节象征着一家人的团圆,所以许多在外工作的朋友都会回老家跟亲人朋友团聚。那么,今天小编就跟大家来好好说说,2022中秋节天气还热吗?2022年中秋天气还炎热吗?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相关信息,请大家参阅。
2022中秋节天气还热吗
2022中秋节天气不热,一般在25°左右,因此气候较为舒适。中秋过后,9月下旬,我国北方大部地区气温偏低1-2℃,江淮、江南东部部分地区也将偏低1-2℃;我国南方其他大部地区气温接近常年或略偏高。西南地区东部、江汉、江南等地累积降雨量有20-50毫米,部分地区60-80毫米;此外西北地区东部、东北地区、黄淮东部降雨量有5-15毫米;主要天气过程出现在10月初前后。
中秋节是上古天象崇拜——敬月习俗的遗痕。在传统文化中,月亮和太阳一样,这两个交替出现的天体成了先民崇拜的对象。在二十四节气“秋分”时节,是古老的“祭月节”,中秋节则是由传统的“秋分祭月”而来。据考证,最初“祭月节”是定在干支历二十四节气“秋分”这天,不过由于在历史发展中历法融合,使用阴历(夏历),后来将“祭月节”由二十四节气“秋分”调至夏历八月十五日。中秋节是秋季时令习俗的综合,其所包含的节俗因素,大都有古老的渊源。
中秋节去哪里赏月最好
1、敦煌月牙泉
中秋节来敦煌鸣沙山月牙泉赏月美爆了。圆月如玉轮从鸣沙山后升起,大有一种“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的浪漫。
天上的圆月,倒映在月牙泉的水中。圆月照月牙,月牙映圆月,两轮圆月一弯月牙成为大自然奇妙的景观。
月牙泉边的月泉阁,古往今来,留下了众多对沙泉、对月亮的赞美,如果再赶上飞天的表演,简直是完美。
2、北京卢沟桥
在京郊的卢沟桥,因有北京西山与永定河水相伴,这里便成为京郊赏月佳地。远山、近水、满月、古桥,让你穿越千年,共赴一场赏月之约。
3、河南开封清明上河园
有人称这里是河南赏月的天花板。穿上汉服,带上家人来此赏月,满满的仪式感。
4、南京秦淮河
南京秦淮河中秋夜晚,灯火阑珊,美不胜收。一轮圆月空中高挂,可徒步可船游,方式任选。船游时的评弹相伴赏月,意境更佳。
5、武汉黄鹤楼
中秋月下的黄鹤楼,分外璀璨夺目。走进主楼,一幅幅光影的画卷徐徐展开,让人沉浸在历史故事的场景中。拾级而上,揽江远眺,空中的一轮圆月,让人感受到赏月还能如此壮观,豪迈之情便油然而生。
6、杭州西湖
你走在白堤和孤山连接处,可能觉得这里没什么特别的,就一个小亭子,但这里却是最佳的西湖赏月的地点—西湖十景之一的平湖秋月处。
来到西湖,除了临湖赏月,还可以登临宝俶塔山顶,全城的美景以及中秋的圆月尽收眼底。不禁让人想起诗人王建所说:“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此外,这里还新增了月夜泛舟赏月。让来此的人们以各种可能的方式赏到中秋圆月。
7、江西庐山
庐山含鄱口是最适合赏月的地方,明月照亮了群山和脚下浩瀚的鄱阳湖,历史上很多骚人墨客都曾在这里赏月。打卡这里,古今共叙一段佳话。
8、湖南凤凰古城
这里因沈从文的《边城》让我们记住了这里,如今又是沱江上千里共婵娟的好去处。八月十五古城赏月游,体验不一样的月光和感动,绝对不虚此行。
9、厦门鼓浪屿
在鼓浪屿上的皓月园赏月,除了有海浪相伴,还有远处的双子塔与演武大桥,在安静的小岛上享受“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意境。
10三亚
中秋之夜,来三亚四大湾赏月是不错的选择。按距离市区由近及远的顺序分别是三亚湾、大东海、亚龙湾、海棠湾。它们也是由热闹到安静的一个过渡,同时沙滩的沙质也是越来越好。
众所周知,高温天气会给大家的生活和工作造成一定的影响,最重要的是会影响到大家的身体健康。最近小编有些朋友想来了解一下,34度算高温天气吗?34度是属于高温天气吗?有不知道的小伙伴赶快跟着小编来学习一下吧,希望大家阅读愉快。
34度算高温天气吗
不算高温天气,35度以上的气温才算是高温天气,连续超过三天。35度气温时叫持续高温。在持续高温下工作工时。应该有高温补贴或降温措施。保证员工不得中暑。
高温预警信号分为三级,分别以黄色、橙色、红色表示。其中,高温黄色预警信号的标准是:连续三天日最高气温在35℃以上;高温橙色预警信号的标准是:24小时内最高气温升至37℃以上;高温红色预警信号的标准是:24小时内最高气温升至40℃以上。
人体能耐受多高的温度
人在静止状态体温调节极限温度为31℃(相对湿度85% )、38℃(相对湿度50% )和40℃(相对湿度30% ),也就是说超出极限温度,人体机能将会受损,很可能会出现中暑或一些并发症。这只是一般人群的极限温度,对于儿童、年老体弱者、慢性病患者来说,耐热极限温度会下降。
为什么人体感觉到的温度,会比气象部门公布的实况温度高
体感温度实际上就是人通过皮肤与外界环境接触时在身体上或精神上所获得的一种感受,在相同的气温条件下,人们会因湿度、风速、太阳辐射(或日射)、着装颜色甚至心情等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冷暖感受。例如,湿度较大会引发关节疼等不适,风大促进热量散失,日照少时,人体感觉更冷。
高温天气对健康的影响
一、对生理功能的影响:
体温的调节:高温作业的气象条件、劳动强度、劳动时间及人体的健康状况等因素,对体温调节都有影响。
水盐代谢:高温作业时,排汗显著增加,可导致机体损失水分、氧化钠、钾、钙、镁、维生素等,如不及时补充,可导致机体严重脱水,循环衰竭,热痉挛等。循环系统:高温作业时,心血管系统经常处于紧张状态,可导致血压发生变化。高血压患者随着高温作业工龄的增加而增加。
消化系统:可引起食欲减退,消化不良,胃肠道疾病的患病率随工龄的增加而增加。
神经内分泌系统:可出现中枢神经抑制,注意力、工作能力降低,易发生工伤事故。
泌尿系统:由于大量水分经汗腺排出,如不及时补充,可出现肾功能不全,蛋白尿等。
二、中暑性疾病:按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的不同,分为三种类型
热射病:由于体内产热和受热超过散热,引起体内蓄热,导致体温调节功能发生障碍。是中暑最严重的一种,病情危重,死亡率高。
典型症状为:急骤高热,肛温常在41℃以上,皮肤干燥,热而无汗,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重症患者可有肝肾功能异常等。
热痉挛:是由于水和电解质的平衡失调所致。
临床表现特征为:明显的肌痉挛使有收缩痛,痉挛呈对称性,轻者不影响工作,重者痉挛甚剧,患者神志清醒,体温正常。
热衰竭:是热引起外周血管扩张和大量失水造成循环血量减少,颅内供血不足而导致发病。
主要临床表现为:先有头昏、头痛、心悸、恶心、呕吐、出汗,继而昏厥,血压短暂下降,一般不引起循环衰竭,体温多不高。
多地出现热射病患者,已有死亡病例
过去一周浙江持续高温,截至7月12日12时,已发布51个高温红色预警,刷新历史纪录。
近日连续有中暑患者送医,多人确诊热射病并已有死亡病例。
一名49岁的男性患者6日下午被工友送来,他在车间工作时突然昏倒,入院时体温40.7℃,已经休克。”丽水市中心医院急诊科医生吴建荣告诉记者,经检查,患者多脏器功能衰竭并伴有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经过31个小时抢救,于8日凌晨去世。
据统计,丽水市医院近一周已接诊3名热射病患者,其中一名70岁女性在家没注意防暑,午睡时出现高热、意识模糊,送医时体温达42.5℃,多脏器衰竭,目前仍在抢救。
这两天急诊收治了10多例中暑患者,包括一名严重的热射病患者。这名热射病男性患者56岁,10日在工地户外作业时出现头晕、呕吐等,送医时体温41℃,意识不清,经治疗正慢慢好转,但因肾功能受损仍住院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