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2020年端午节还有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各地的大型超市已经开始销售粽子了。市面上的粽子主要分为清水粽和肉粽,是用粽叶包裹糯米之后煮熟食用。粽子吃起来香甜软糯,而且端午节食粽是有着悠久历史的传统习俗。那么,包粽子的叶子主要是什么叶子呢?一起来看看吧!
包粽子的叶子叫什么
包粽子的叶子叫做粽叶,主要是芦苇叶、箬叶、箸叶、桂竹叶、月桃叶、芭蕉叶、荷叶、粽巴叶、竹笋壳等。粽叶品种繁多,一般多以芦苇叶、箬叶制成,是制作粽子必不可少的材料。
南方一般以箬叶为主,北方以芦苇叶为主。其中,芦苇叶是芦苇的叶子,又称苇子,多年生草本植物,一般生长在水里;其茎中空,可造纸、编席等。
而箬叶属百合科,具有粗状根茎,叶柄直接从地下茎上长出,一柄一叶,带有挺直修长叶柄的片片绿叶拔地而起,故名“一叶兰”,因其果实极似蜘蛛卵,又名“蜘蛛抱蛋”。
粽叶是“端午节”节日那天所食用的食物“粽子”必不可少的材料之一。粽子古称“角黍”“筒粽”,由粽叶包裹糯米或以添加辅料煮制而成。
粽叶一般都拥有大量对人体有益的叶绿素和多种氨基酸等成分,其特殊的防腐作用也是粽子易保存的原因之一,气味芳香。粽叶不仅能用于包粽子,还用于包装其他的食品及餐桌上的装饰和食品的陪衬。
在端午节到来的时候人们都要包粽子,但是你知道端午节人们为什么要包粽子吗?这中间是有很多的故事,今天我们就来看看为什么端午节要包粽子呢。其实端午节包粽子是因为屈原的缘故,为了纪念他人们才包粽子的。当然这只是一种传说了。
为什么端午节要包粽子呢 端午节人们为什么要包粽子
一般认为,端午节吃粽子是为了纪念伟大诗人屈原,实际上据专家考证,粽子只不过是民间普通食品,最初吃粽子也不固定在端午,说端午节吃粽子是祭屈原,是后人附会而形成的,只是反映民众的心里愿望而已。传说,公元前340年,爱国诗人、楚国大夫屈原,面临亡国之痛,于五月五日,悲愤地怀抱大石投汩罗江,为了不使鱼虾损伤他的躯体,人们纷纷用竹筒装米投入江中。以后,为了表示对屈原的崇敬和怀念,每到这一天,人们便用竹筒装米,投江祭奠,这就是我国最早的粽子--“筒粽”的由来。
端午节包粽子的传说
农历五月初五屈原投江殉难之后,楚国百姓每年的这一天都驾着船,把装在竹筒里的米饭,投到汩罗江中祭奠屈原。到了东汉光武帝刘秀建武年间(25-55年),长沙地方有一个叫欧回的‘人,说他白天见到一个自称是三闾大夫屈原的人,并对他说:“你们每年祭我的竹筒米都被蛟龙吃了。今后你们可以用艾叶塞在竹筒口,再用五色丝系牢,因为蛟龙最怕这样的东西。”说完人便不见了。
后来欧回把这事告诉大家,大家又一传十,十传百,并都按此照办,于是就产生了粽子。
粽子的起源
粽子的产生主要是祭祀神灵的需要。而端午食粽纪念屈原的传说相对较晚出现。现在,在广大的汉民族地区流行着的端午节食粽纪念屈原,则来源于南朝梁时吴均的《续齐谐记》。其云:“屈原以五月五日投汨罗而死,楚人哀之,每至此日以竹筒贮米投水祭之。汉建武中,长沙欧回白日忽见一士人自称三闾大夫,谓回曰:‘君常见祭,甚善。但常所遗苦为蛟龙所窃。今若有惠,可以楝树叶塞其上,以五彩丝缚之。此二物蛟龙所惮也。’回依其言。世人五日作粽并带五色丝及楝叶,皆汨罗遗风也。”
鲜肉粽子的做法
原料:
糯米2500克,夹心猪肉750克,酱油150克,白砂糖、食盐、味精,绍酒少许,粽叶适量,做法:
1、把洗净的猪肉切成15克重的肉块,用绍酒、酱油、白糖、食盐、味精拌匀浸泡待用。
2、将糯米淘净,沥干后,放酱油、盐少许,上下搅拌,使酱油和盐浸入米小,3、取洗净的粽叶‘两张,先折成三角彤,取糯米50克,先放三分之,冉放肉块,最后再将剩余的三分之二放人。将粽子捏成三角形。
4、放人凉水中煮2小时,后改文火再煮1小时即可食用。
糯米洗净,红豆、红枣和糯米混合,粽子叶剪掉尾部,两片拼在一起,粽叶折成漏斗形,将糯米、红豆和红枣放进去,顶部压下来,食指压住,把多出来的粽叶向下折叠,大拇指压住,将右边多出来的粽叶折下去,中指压住。,手捏出前面的尖角,把多余的粽叶从右边往后折叠,握紧,绑好即可。
粽子怎样包
食材:
糯米2斤,粽叶,红枣,红豆
包粽子的步骤:
1.糯米洗干净,红豆、红枣和糯米混合,拌匀。
2.粽子叶洗干净,剪掉尾部,将两片粽叶拼在一起。
3.将粽叶折成漏斗形,将糯米、红豆和红枣放进去,将粽叶的顶部压下来,用食指压住。
4.把多出来的粽叶向下折叠,大拇指压住,再将右边多出来的粽叶折下去,中指压住。
5.手捏出前面的尖角,把多余的粽叶从右边往后折叠。
6.手将粽子握紧,用线把粽子绑好,粽子就包好了。
小贴士:
粽叶的漏斗底部不能有空,否则糯米包不住。
糯米不能装的太慢,否则封口的时候封不严,容易散开。
包粽子的米要泡三个小时左右。糯米越泡会越黏,包的粽子越好吃,正确的做法是:用清水浸没糯米,每天换2~3次水,浸泡几天后再包粽子,由于细胞吸水将细胞壁胀破,黏性成分释放出来,可使粽子异常黏软。只要每天坚持换水,糯米是不会变质的。
粽子,由粽叶包裹糯米蒸制而成的食品,是中国汉族传统节庆食物之一。粽子作为中国历史文化积淀最深厚的传统食品之一,传播亦甚远。端午食粽的风俗,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而且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
粽子种类繁多,从馅料看,北方有包小枣的北京枣粽;南方则有绿豆、五花肉、豆沙、八宝、火腿、冬菇、蛋黄等多种馅料,其中以广东咸肉粽、浙江嘉兴粽子为代表。2012年粽子入选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第二集《主食的故事》系列美食之一。
粽,即粽籺,俗称粽子,主要材料是糯米、馅料,用箬叶(或柊叶、簕古子叶等)包裹而成,形状多样,主要有尖角状、四角状等。粽子由来久远,最初是用来是祭祀祖先神灵的贡品。粽子作为中国历史文化积淀最深厚的传统食品之一,传播甚远。
包粽子的米至少要泡4小时左右,糯米才能吸收水分,其黏性成分才能释放出来,包的粽子才能黏软糯好吃。正确的做法是:用清水浸没糯米,注意不要让糯米暴露在空气中,每天换3—4次水,连续泡几天,再进行后续活动。
粽子,由粽叶包裹糯米蒸制而成的食品,是中国汉族传统节庆食物之一。粽子作为中国历史文化积淀最深厚的传统食品之一,传播亦甚远。端午食粽的风俗,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而且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
粽,即粽籺,俗称粽子,主要材料是糯米、馅料,用箬叶(或柊叶、簕古子叶等)包裹而成,形状多样,主要有尖角状、四角状等。粽子由来久远,最初是用来祭祀祖先神灵的贡品。南北叫法不同,北方产黍,用黍米做粽,角状,古时候在北方称“角黍”。由于各地饮食习惯的不同,粽子形成了南北风味;从口味上分,粽子有咸粽和甜粽两大类。
粽子种类繁多,从馅料看,北方有包小枣的北京枣粽;南方则有绿豆、五花肉、豆沙、八宝、火腿、冬菇、蛋黄等多种馅料,其中以广东咸肉粽、浙江嘉兴粽子为代表。
导语:包粽子多数人会选用江米,因为江米口感香糯黏滑,备受大家喜爱。但是,江米在包粽子之前,需要浸泡一段时间,那么,一般江米泡多久可以包粽子 ?你觉得包粽子的江米最好要泡多久呢?以下小编带您了解。
江米泡多久可以包粽子 包粽子的江米最好要泡多久呢
包粽子的米
至少3个小时左右。泡的时候清水浸没糯米,每天换2~3次水,浸泡几天后再包粽子,由于细胞吸水将细胞壁胀破,黏性成分释放出来,可使粽子异常黏软。
包粽子的糯米一般浸泡时间为:沥水时间30分,浸泡时间3左右小时,米和水的比例为一比二,浸泡水温30度左右。这样泡出来的糯米,做成粽子色泽洁白、有光泽,具有粽子特有的香气,口感黏度适中,精而不烂。
江米中的黏性存贮于细胞当中,若用水淘过马上就包粽子,即使上等江米也不会很黏。用清水浸没江米,每天换2~3次水,浸泡几天后再包粽子,由于细胞吸水将细胞壁胀破,黏性成分释放出来,可使粽子异常黏软。
只要每天坚持换水,江米是不会变质的,但水量要足,否则米吸足水后暴露于空气中,米粒就会粉化。
粽子米在浸泡的过程中,水会通过粽子细胞进入粽子里面,浸泡的时间越长的话,进入糯米细胞的水就越多,就会将糯米细胞壁撑破,从而可以将糯米的粘性完全的释放出来,使做出来的粽子更具有粘性,所以如果想让做出来的粽子好吃,浸泡糯米的时间不可过短,如果是泡个几天的话,每天还需要坚持换2~3次水,以保证糯米不变质。
江米和糯米一样吗?
江米
江米属于糯米的一种,糯米分为籼糯米和粳糯米,籼糯米就是江米,外形细长:粳糯米为圆糯米,也叫圆江米。江米形状细长,圆糯米形状短粗,是家常经常食用的粮食之一。
因其香糯黏滑,常被用以制成风味小吃,深受大家喜爱。
江米富含B族维生素,能温暖脾胃,补益中气。对脾胃虚寒、食欲不佳、腹胀腹泻有一定缓解作用。江米有收涩作用,对尿频、自汗有较好的食疗效果,但其性黏滞,难于消化,不宜一次食用过多,宜加热后食用。老人、小孩或病人更宜慎用。江米年糕无论甜咸,其碳水化合物和钠的含量都很高,对于有糖尿病、体重过重或其他慢性病如肾脏病、高血脂的人要适可而止。
江米是一种温和的滋补品,有补虚、补血、健脾暖胃、止汗等作用。适用于脾胃虚寒所致的反胃、食欲减少、泄泻和气虚引起的汗虚、气短无力、妊娠腹坠胀等症。现代科学研究表明,江米含有蛋白质、脂肪、糖类、钙、磷、铁、维生素B及淀粉等,为温补强壮品。
江米制成的酒,可用于滋补健身和治病。可用江米(糯米)、杜仲、黄芪、杞子、当归等酿成“杜仲糯米酒”,饮之有壮气提神、美容益寿、舒筋活血的功效。
粽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