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暑比处暑热。大暑是农历二十四节气第十二节气,每年7月22日或23日,大暑节气正值“三伏天”里的“中伏”前后,是一年中最热的时期,气温最高。处暑处暑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中的第14个节气,交节时间点在公历8月23日前后,处暑节气意味着进入气象意义的秋天,处暑后中国长江以北地区气温逐渐下降。
作为热的代名词“暑”,根据程度不同,在我国古代被分成小暑、大暑、处暑。其中,小暑比刚立夏时温度要高,随着日期推进,也会偶有极端高温天气出现;大暑在小暑基础上更进一层,是一年中气温最高时期,同时这一时期由于降雨、蒸发缘故,空气中湿度较大,形成“桑拿天”现象,是一年中最酷热难熬的时期;处暑中的“处”字,有终止的意思,处暑表示暑天即将结束。
我国大部分省区7月极端最高气温值出现在下旬,绝大部分省区8月的极端最高气温值出现在上旬,而七八月之交正好是大暑过程中。所以说,大暑是名副其实的一年中最热的时期。
夏季往往要延续到九月中下旬,也就是白露节气的前后,那时候天气才会真正凉爽起来;白露节气气温开始转凉,民间流传“白露身不露,赤膊当猪猡”的说法,说明在白露日以后还有人赤膊。
导语:立秋虽说是秋天的开始,但实际上多地气温还没有达到入秋的标准,天气仍旧比较炎热,尤其立秋后还有秋老虎,所以高温天气也是比较频繁的,防暑工作依旧不能松懈。立秋之后还有处暑,看到暑字,大家都可能觉得很热。那么,2021立秋热还是处暑热?具体立秋和处暑气候有什么区别?一起来了解。
2021立秋热还是处暑热
立秋
立秋。在立秋的时候,还处于三伏天期间,天气还是会比较炎热,而在处暑的时候,三伏天已经结束了,气温会渐渐下降,没有之前炎热。
立秋和处暑都是反映气温变化的节气。立秋的“立”是开始的意思,“秋”是指庄稼成熟的时期。立秋表示暑去凉来,秋天开始之意。“处”含有躲藏、终止意思,"处暑"表示炎热暑天结束了。也就是说是炎热的夏天即将过去,到此为止了。
每年8月7日或8日视太阳到达黄经135°时为立秋。据《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秋,揪也,物于此而揪敛也。”立秋不仅预示着炎热的夏天即将过去,秋天即将来临,也表示草木开始结果孕子,收获季节到了。
立秋以后,我国中部地区早稻收割,晚稻移栽,大秋作物进入重要生长发育时期。古人把立秋当作夏秋之交的重要时刻,一直很重视这个节气。
每年的8月23日前后(8月22日-24日),视太阳到达黄经150°时是二十四节气的处暑。据《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处,去也,暑气至此而止矣。”意思是炎热的夏天即将过去了。
处暑以后,影响我国气候的冷高压会形成的下沉的、干燥的冷空气,宣告了中国东北、华北、西北雨季的结束,开始了一年之中秋高气爽的好天气。
立秋和处暑气候有什么区别?
立秋
立秋气候特点:
天气短期内还是呈现炎热的状态。
立秋后,天气还会持续炎热,但立秋预示着炎热的夏天即将过去,秋天即将来临,也表示草木开始结果孕子,收获季节到了。
古人把立秋当作夏秋之交的重要时刻,一直很重视这个节气。立秋以后,由于热带海洋气团退居到海上,很多地区上空逐渐受变性的西伯利亚气团控制,出现全年最宜人的秋高气爽天气。
但是,由于基本受单一的气团控制,早晚风向变化较大,往往是夜间吹西北风,白天吹南风。
所以,立秋后会造或天气逐渐转凉,早晚温差较大现象,有时早上穿长袖都觉得寒意非常浓,但到了中午,穿短袖还是感觉热。这也就是为什么民间有秋老虎这一说法,秋老虎一般发生在8、9月之交,持续日数约7-15天。
处暑
处暑节气的气候特点:
秋高气爽
处暑过后,每当冷空气影响我国时,若空气干燥,往往带来刮风天气,若大气中有暖湿气流输送,往往形成一场像样的秋雨。每每风雨过后,特别是下雨过后,人们会感到较明显的降温。
故有:“一场秋雨(风)一场寒”之说。北方南部的江淮地区,还有可能出现较大的降水过程。气温下降明显,昼夜温差加大,雨后艳阳当空,人们往往对夏秋之交的冷热变化不很适应,一不小心就容易引发呼吸道、肠胃炎、感冒等疾病,故有“多事之秋”之说。
气温下降
8月底到9月初的处暑节气,单单用气温开始走低来描述是不够的。气温走低仅是其中的一个现象。产生这一现象背后的原因,首先应是太阳的直射点继续南移,太阳辐射减弱;二是副热带高压跨越式地向南撤退,蒙古冷高压开始跃跃欲试,出拳出脚,小露锋芒。
南方“秋老虎”
夏季称雄的副热带高压,虽说大步南撤,但绝不肯轻易让出主导权、轻易退到西太平洋的海上。在它控制的南方地区,感受一丝秋凉的人们,往往在处暑尾声,再次感受高温天气,这就是名副其实的"秋老虎"。对于走出三伏,并且遭遇严重伏旱的地区,如果继续受副热带高压的控制,往往容易形成夏秋连旱,使秋季防火期大大提前,需要警惕。需要说的是,长江中下游地区往往在秋老虎天气结束后,才会迎来秋高气爽的小阳春,不过要到10月以后了。
立秋的古诗词大全 描写立秋节气的古诗词
2021立秋是晚立秋吗 今年立秋是不是晚立秋
2021立秋是早立秋吗 2021立秋是不是早立秋
2021年有几个秋老虎 今年秋老虎出现几次
立秋节气古诗10首 描写立秋的唯美诗句
秋老虎是立秋之后吗 一般秋老虎是什么时候
2021年8月7日几点几分立秋 21年立秋节气具体时刻
大家都知道,夏至之后是小暑节气,小暑之后是大暑节气,大暑之后是立秋节气,立秋之后是处暑节气,立秋节气带来的首先是天气变化,许多朋友想知道下:立秋热还是处暑热?立秋和处暑哪个热?今天小编就和大家来聊一聊这方面有关的内容。
立秋热还是处暑热
立秋比处暑热,因为2021年立秋的时候还没有出三伏天,而处暑基本上要出三伏天了,三伏天是全年中温度最高的一段时间,处暑有出暑的含义在里面,因此,立秋和处暑之间还是立秋节气会比较的炎热。
2021年立秋后大概还要热半个月左右,俗话说“立秋后18天地火”,说的就是立秋后天气的变化,立秋后从季节上已经进入了秋季,气温会逐渐转凉,但不会马上有效果,到了秋天的第三个节气白露时,气温基本上就已经降下来了,进入凉爽的秋季天气。
2021年立秋具体是公历2021年8月7日14点53分48秒,农历辛丑年六月二十九号,立秋后大约还要热半个月左右,因为2021年立秋是晚立秋,但具体的还是以气象情况为准。
处暑的气象变化
处暑是反映气温变化的一个节气。“处”含有躲藏、终止意思,“处暑”表示炎热暑天结束了。随着太阳高度的继续降低,所带来的热力也随之减弱。炎热的酷暑已渐消退,虽暑气呈退减趋势,气温不会异峰突起,但此期间仍然会出现短期回热天气,而但并未真正凉爽,真正开始有凉意一般要到白露之后。
处暑节气,气温开始走低。太阳的直射点继续南移,太阳辐射减弱;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向南撤退,蒙古冷高压开始跃跃欲试,出拳出脚,小露锋芒。在冷高压的控制下,形成下沉的、干燥的冷空气,中国东北、华北、西北雨季的结束,率先开始了一年之中最美好的天气--秋高气爽。
秋老虎发生在24节气当中的立秋之后,属短期回热天气。一般发生在8月~9月之间,每年秋老虎的时间长短不一,总体来说持续半个月到二个月不等。气温虽高,但是总的来说空气干燥,阳光充足,早晚气温相差不会太高。秋老虎天气出现的原因是南退后的副热带高压又再度控制回归,形成连日晴朗、日射强烈的高温暑热天气。形成秋老虎的原因是控制我国的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秋季逐步南移,但又向北抬,在该高压控制下晴朗少云,日照强烈,气温回升。虽然是秋天,但天气很闷热。
处暑过后,气温逐渐下降,日夜温差逐渐增大,但白天气温仍较高。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一是太阳的直射点继续南移,太阳辐射减;二是副热带高压跨越式地向南撤退,蒙古冷高压开始跃跃欲试,小露锋芒。
立秋的气象变化
现在划分四季常根据气温变化划分,采用的是近代学者张宝堃的“候平均气温”划分,按候平均气温法,日平均气温连续五天介于10℃~22℃之间算入秋。其实,按气候学划分季节的标准,下半年日平均气温稳定降至22℃以下为秋季的开始,除长年皆冬和春秋相连无夏区外,中国很少有在“立秋”就进入“候平均气温”(连续五天介于10℃~22℃之间)的地区。
立秋并不代表酷热天气的结束,立秋后还有一个处暑节气,处暑节气后才出暑。中国地域辽阔,虽各地气候有差别,但此时大部分地区仍未进入“候平均温度”秋天气候,况且每年大热三伏天的末伏还在立秋后第3日。尤其是中国南方此节气内还是夏暑之时,同时由于台风雨季节渐去了,气温更酷热,中国医学也对从立秋起至秋分前这段日子称之为“长夏”。
立秋意味着降雨、风暴、湿度等,处于一年中的转折点,趋于下降或减少。季节转换,南方地区的降雨量、风暴、干湿度等变化明显;北方地区,这些变化不明显,变化明显的是气温。进入秋季后,在自然界中,阴阳之气开始转变,万物开始从繁茂成长趋向萧索成熟,气候开始由夏季的多雨湿热向秋季的少雨干燥气候过渡。立秋并不代表酷热天气就此结束,初秋期间天气仍然很热。所谓“热在三伏”,又有“秋后一伏”之说,立秋后还有至少“一伏”的酷热天气,真正凉爽一般要到白露节气之后。
夏至和大暑都是夏季里的节气,这两个时节都是比较热的天气。有些朋友想了解更多关于夏至和大暑的内容,那么,大家知道夏至热还是大暑热?夏至节气热还是大暑节气热?以下内容由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看完就清楚了,还可以分享给小伙伴哦。
夏至热还是大暑热
大暑热。大暑是一年中最热的时期。大暑有谚语云:“大暑热难当,知了叫不停。抓紧搞双抢,防暑最重要。”夏至是太阳直射点到达最北——北回归线23.5°N,我国大部分地区太阳高度角最大时期,虽然是太阳辐射最大期,但是却不是气温最高时期。
因为从太阳辐射到大气增温中间要经过两个环节,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
环节一:太阳辐射使地表增温;
环节二:地面辐射使大气增温。两个环节达到最大值都需要时间,所以大气最高温的出现要向后推迟。
在两个环节过程中要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影响大气增温的众多因素中最主要的是天气状况,雨量少,天气晴朗,大气温度高。比如此时长江中下游地区在副热带高压控制下,晴朗少雨,所以气温高。比如全国闻名的长江沿岸三大火炉城市南京、武汉和重庆。
从夏至开始,地表吸收热量,温度不断升高,等到大暑的时候,气温刚好升到最高。
大暑的气象变化
大暑时节,正值中伏前后,天气进入了一年中最炎热的时期,此时也正逢雨热同季,雨量比其他月份明显增多。季风气候是我国气候的主要特点,夏季受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的影响,我国多地高温潮湿多雨。这个时节阳光猛烈、高温潮湿多雨,虽不免有湿热难熬之苦,却十分有利于农作物成长,农作物在此期间成长最快。每年7月下旬(约大暑节气后),副热带季风雨带移至我国北方的华北—东北,7月下旬至8月上旬(称“七下八上”)是我国华北、东北等北方地区的雨季;而西北地区由于深居内陆,距海洋遥远,是我国年降水量最少的干旱地区。
大暑是一年中日照最多、最炎热的节气,也是降水量最多的节气,高温与多雨时期基本一致,大暑节气的气候特征表现为雨热同期。大暑时节是喜温作物生长速度最快的时期,也是雷阵雨最多的时节。这时节中国大部分地区进入一年中最热的时期,除青藏高原及东北北部外,大部分地区天气炎热,35℃的高温已是司空见惯,经常还会出现40℃的高温天气,全国南北各地温度相差不大。
大暑过后还要热多久
要想温度降下来,首先要等到立秋时节,立秋是大暑后的一个节气,距离大暑有十五天,立秋的节气就代表了天气开始了由热转凉的季节,秋季到来的时候,我国大部分地区开始刮起偏北风,北风会给人们带来凉意,所以一直就有“立秋一日,水冷三分”的说法。
再有就是要向真的凉爽下来,还要等三伏天过去才可以,2020年7月16日开始进入伏天,现在正处于初伏的最后几天,到了8月24日才能真正地出伏,所以接下来的一个月,天气都会比较炎热,最少要等到一个月后,天气才会真正地凉爽起来。
虽然立秋之后,天气开始逐渐变凉,但是由于有秋老虎的存在,立秋之后,也是早晚会稍微有些凉意,但是到了中午阳光依旧很足,温度会很高,就出现了白天很热,晚上很凉爽早晚温差极大的现象,只不过是总体的温度趋势开始逐渐凉爽。
我国地域辽阔,不同的地区天气转凉的时间也不同,就拿东北黑龙江来说,只要到了立秋,天气温度就开始逐渐下降,而在南方的一些地区,即使立秋了也不会感觉有太大的温度变化,天气依然会炎热,至少要延续到处暑或白露节气的时候,天气才会有明显的温度变化。
大家都知道,夏至之后是小暑节气,小暑之后是大暑节气,大暑之后是立秋节气,立秋之后是处暑节气,立秋节气带来的首先是天气变化,许多朋友想知道下:立秋热还是处暑热?立秋和处暑哪个热?今天小编就和大家来聊一聊这方面有关的内容。
立秋热还是处暑热
立秋比处暑热,因为2021年立秋的时候还没有出三伏天,而处暑基本上要出三伏天了,三伏天是全年中温度最高的一段时间,处暑有出暑的含义在里面,因此,立秋和处暑之间还是立秋节气会比较的炎热。
2021年立秋后大概还要热半个月左右,俗话说“立秋后18天地火”,说的就是立秋后天气的变化,立秋后从季节上已经进入了秋季,气温会逐渐转凉,但不会马上有效果,到了秋天的第三个节气白露时,气温基本上就已经降下来了,进入凉爽的秋季天气。
2021年立秋具体是公历2021年8月7日14点53分48秒,农历辛丑年六月二十九号,立秋后大约还要热半个月左右,因为2021年立秋是晚立秋,但具体的还是以气象情况为准。
处暑的气象变化
处暑是反映气温变化的一个节气。“处”含有躲藏、终止意思,“处暑”表示炎热暑天结束了。随着太阳高度的继续降低,所带来的热力也随之减弱。炎热的酷暑已渐消退,虽暑气呈退减趋势,气温不会异峰突起,但此期间仍然会出现短期回热天气,而但并未真正凉爽,真正开始有凉意一般要到白露之后。
处暑节气,气温开始走低。太阳的直射点继续南移,太阳辐射减弱;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向南撤退,蒙古冷高压开始跃跃欲试,出拳出脚,小露锋芒。在冷高压的控制下,形成下沉的、干燥的冷空气,中国东北、华北、西北雨季的结束,率先开始了一年之中最美好的天气--秋高气爽。
秋老虎发生在24节气当中的立秋之后,属短期回热天气。一般发生在8月~9月之间,每年秋老虎的时间长短不一,总体来说持续半个月到二个月不等。气温虽高,但是总的来说空气干燥,阳光充足,早晚气温相差不会太高。秋老虎天气出现的原因是南退后的副热带高压又再度控制回归,形成连日晴朗、日射强烈的高温暑热天气。形成秋老虎的原因是控制我国的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秋季逐步南移,但又向北抬,在该高压控制下晴朗少云,日照强烈,气温回升。虽然是秋天,但天气很闷热。
处暑过后,气温逐渐下降,日夜温差逐渐增大,但白天气温仍较高。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一是太阳的直射点继续南移,太阳辐射减;二是副热带高压跨越式地向南撤退,蒙古冷高压开始跃跃欲试,小露锋芒。
立秋的气象变化
现在划分四季常根据气温变化划分,采用的是近代学者张宝堃的“候平均气温”划分,按候平均气温法,日平均气温连续五天介于10℃~22℃之间算入秋。其实,按气候学划分季节的标准,下半年日平均气温稳定降至22℃以下为秋季的开始,除长年皆冬和春秋相连无夏区外,中国很少有在“立秋”就进入“候平均气温”(连续五天介于10℃~22℃之间)的地区。
立秋并不代表酷热天气的结束,立秋后还有一个处暑节气,处暑节气后才出暑。中国地域辽阔,虽各地气候有差别,但此时大部分地区仍未进入“候平均温度”秋天气候,况且每年大热三伏天的末伏还在立秋后第3日。尤其是中国南方此节气内还是夏暑之时,同时由于台风雨季节渐去了,气温更酷热,中国医学也对从立秋起至秋分前这段日子称之为“长夏”。
立秋意味着降雨、风暴、湿度等,处于一年中的转折点,趋于下降或减少。季节转换,南方地区的降雨量、风暴、干湿度等变化明显;北方地区,这些变化不明显,变化明显的是气温。进入秋季后,在自然界中,阴阳之气开始转变,万物开始从繁茂成长趋向萧索成熟,气候开始由夏季的多雨湿热向秋季的少雨干燥气候过渡。立秋并不代表酷热天气就此结束,初秋期间天气仍然很热。所谓“热在三伏”,又有“秋后一伏”之说,立秋后还有至少“一伏”的酷热天气,真正凉爽一般要到白露节气之后。
导语:大暑和处暑虽然只有一个字之差,但其含义和气候特点却有很大的差别。从含义上来讲,大暑有“大热”之意,而处暑则有炎热终止的意思,如此,肯定是大暑比处暑热。那么,从气候上来看,大暑和处暑哪个热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到底大暑热还是处暑热吧。
大暑和处暑哪个热 到底大暑热还是处暑热
大暑气候
大暑更热。大暑节气正值“三伏天”里的“中伏”前后,是一年中最热的时段。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大暑,六月中。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大也。”
古人将大暑分为三候:“一候腐草为萤;二候土润溽暑;三候大雨时行。”
1、一候腐草为萤 :大暑时,萤火虫卵化而出。古人认为,萤火虫乃腐草所变,萤火虫又名“烛宵”、“耀夜”,是大暑迎接立秋的诗意之虫,轻罗小扇扑流萤,萤火虫在静夜里穿梭时,其实凉爽的秋已经不远了。
2、二候土润溽暑 :天气开始闷热,土地也很潮湿。溽是湿,大暑时,湿气浓重,湿热令人难耐。东汉刘熙的说:“暑是煮,火气在下, 骄阳在上,熏蒸其中为湿热,人如在蒸笼之中,气极脏,也就称‘龌龊热’。”。
3、三候大雨时行 :大暑时节,因湿气积聚而时常大雨滂沱,经常有大的雷雨。
处暑还热吗?
处暑
处暑,即为“出暑”,是炎热离开的意思,这时三伏已过或近尾声,初秋炎热将结束。北斗七星的斗柄是指向西南方向(戊位),太阳到达黄经150°时,是二十四节气的处暑。处暑是反映气候变化的一个节气。由于“秋老虎”短期回热天气影响,处暑过后仍有持续高温,虽没有夏天酷暑,但仍会闷热,并且干燥。处暑的到来同时意味着进入干支历申月的下半月。
处暑节气,单单用气温开始走低来描述是不够的。气温走低仅是其中的一个现象。产生这一现象背后的原因,首先应是太阳的直射点继续南移,太阳辐射减弱;二是副热带高压跨越式地向南撤退,蒙古冷高压开始跃跃欲试,出拳出脚,小露锋芒。
不过,夏季称雄的副热带高压,虽说大步南撤,但绝不肯轻易让出主导权、轻易退到西太平洋的海上。在它控制的南方地区,刚刚感受一丝秋凉的人们,往往在处暑尾声,再次感受高温天气,这就是名副其实的“秋老虎”。
雷暴活动不及炎夏那般活跃,但华南、西南和华西地区雷暴活动仍较多。在华南,由于低纬度的暖湿气流还比较活跃,因而产生的雷暴比其它地方多;而西南和华西地区,由于处在副热带高压边缘,加之山地的作用,雷暴的活动也比较多。